《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收入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幾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等多篇著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學指南。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制度創制確立與發展完善是事關根本、關乎長遠、影響全局的重大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新時代,中國制度建設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展開,將推動制度成熟定型和釋放制度優勢效能擺在了治國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這些標識性概念。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制度建設向縱深推進,必須以堅持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以堅定制度自信、深化制度完善、加快制度創新、維護制度安全為著力點,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充分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人民性和實效性。
堅定制度自信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力量
制度自信是一種精神狀態,更是一種現實力量,勾勒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內核和實踐偉力。“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在制度建設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歷史規律的揭示中,定性、定位和定向問題是不可忽視的“元問題”,反映出對制度本質屬性、制度發展形態和制度發展動力的多維透徹解剖,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自信,是對制度本質屬性的肯定、對制度發展形態的確認、對制度發展動力的強化。“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從當前實際出發,系統總結中國制度的歷史傳承、發展道路、政治經驗和政治原則等,深入比較中國制度與西方制度的本質差異,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制度話語體系,講好中國制度故事,生動詮釋出中國制度優勢,更加堅定制度自信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和主體動力。
對制度的內在價值、基本立場及原則要求的深刻認同是堅定制度自信的首要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國化時代化的寶貴成果,中國制度在人民群眾實踐中生成又得以反復檢驗,實現了制度效能與人民利益的有機統一,從而贏得了人民的廣泛認同,這種認同不只表現為政治原則的規范要求,而是已經升華為人民群眾內化于心的自覺認知與認定。同時,在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制度從不因循守舊、遲滯不前,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為魂、以中華傳統政治智慧為根,在守正創新中逐漸建構起新的制度發展形態,從而形成了動態平衡的制度調適機制,這成為新時代制度自信生成的重要源泉,也是制度接續發展的內在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任何制度都要隨著經濟社會條件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中國制度亦是如此。本質屬性的穩定性與形態演進的調適性協同發力推動制度持續優化發展,最終轉化為更加深沉持久的制度自信。
加快制度創新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拓展空間
制度作為人類社會進步和政治文明發展深度演繹的必然產物,通過一整套規則體系維持著社會秩序。社會實踐構成制度形成的合法性基礎。制度基于人類社會實踐的需要而產生,“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中國制度具有強大的自我調適、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能力,這就保證了能夠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而推陳出新,實現了制度創新與實踐發展的辯證統一。
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源于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和國家建設的實踐基礎。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這一制度體系得到不斷完善與發展。新時代,已形成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構成的成熟制度框架。從根本上來說,中國制度的形成演進與理論突破、經濟發展和實踐深化同步推進,也離不開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產生的成熟的經驗做法,“我們要在堅持好、鞏固好已經建立起來并經過實踐檢驗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繼續加強制度創新”。全面深化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制度創新亦永無止境。隨著改革推進,制度創新要在自身發展、變革、調整中增強適應時代要求、現實需要、風險挑戰的能力,如此,才能始終保持自身的回應能力,確保制度始終處于一種開放狀態。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開放性是在堅定政治方向、把握方法論要求和秉承價值取向的前提下實現的,在政治方向上,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在方法論上,注重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良性互動;在價值取向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唯此,才能更好推進制度創新,服務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完善和外在保障。
維護制度安全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駕護航
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安則國家安。制度發展運行直接影響著國家安全,國家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重要基石,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要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特別是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縱橫交織,全球范圍內“兩制”競爭愈演愈烈,我國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一過程本身就基于一系列利益格局調整、矛盾沖突漸現而充滿著變數,各種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因素增加,中國制度安全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和影響。因此,在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維護制度安全,筑起國家政治安全的屏障與堤壩迫在眉睫。
制度在國家的改革發展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制度安全更是決定政治秩序、治理秩序的關鍵因素,維護制度安全必須實現制度穩定運行、制度改革發展、制度優勢彰顯的協同耦合。其一,在黨的長期改革實踐中,中國制度體系逐漸建構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形態,實現了從制度建構到制度成熟定型的發展。制度穩定要求防范封閉僵化的制度退化風險,抵制改旗易幟的制度異化傾向,規避保守退步的制度停滯陷阱,從而確保制度發展的歷史延續性與時代進步性。其二,維護制度安全是制度改革發展的支撐條件,也是制度改革發展的重要歸宿。具有頂層決定性、全域覆蓋性、全局規范性作用的根本制度,具有整體穩定性、長期指導性作用的基本制度以及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在具體領域創設的一系列體制機制總稱的重要制度,共同搭建了中國制度體系的基本框架。社會主義范疇的制度改革發展是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的過程,隨著重要制度的完善發展,根本制度與基本制度始終保持著相對穩定性,制度安全得到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基石更加牢固。其三,制度是文明濃縮的精華,在當今國際主體力量對比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維護制度安全的核心在于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使其既能夠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釋放制度紅利,又在國際制度競爭中突出比較優勢。(馬玉婕,作者為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