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擔當就是責任,好干部必須有責任重于泰山的意識”,“看一個領導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精神”。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好干部劃出了清晰的標線、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對領導干部來說,有職就有責,有責就要擔當。責任是事業所賦、使命所系、本職所在,是忠誠品格、為民情懷、擔當精神的體現。“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的谷文昌,“我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來了”的林俊德,“不能歇,我還要搞建設”的黃大發,“認準的事,背著石頭上山也要干”的廖俊波,“正因為有暴雨更得趕回去,怕村里受災”的黃文秀……他們用擔當盡責、無私奉獻詮釋了共產黨人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當前,領導干部的能力素質和精神狀態是好的,但也要清醒看到,干部隊伍中責任意識不強、擔當精神缺乏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有的領導干部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顧慮“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為了不出事,寧可不干事”,熱衷做“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平庸官”“太平官”“推諉官”“圓滑官”,存在拈輕怕重、敷衍塞責、得過且過等消極現象。這種擔當意識不強、政績觀扭曲、責任意識淡化的問題都反映出部分領導干部將職位置于責任之上,不僅嚴重影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影響領導干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官德缺失的表現。
面對世情國情黨情不斷發展變化,各種困難、風險、挑戰層出不窮,是直面風險挑戰還是抱持逃避現實的“鴕鳥心態”?面對改革發展中的問題,是敢于擔當還是遇到矛盾繞著走?面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多方聚力還是“繞著彎走”?這些問題考驗著領導干部的責任擔當和能力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就告誡,“每一個領導干部都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而不能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權力不是一種榮耀,而是一副擔子,意味著領導責任”。這要求領導干部強化責任意識,敢于直面矛盾,聚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奮斗目標,切實擔當起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責任,更好地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產業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擔當起促進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的責任,勇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積極推動法規制度體系完善,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更好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擔當起促進全面從嚴治黨的責任,認真研究黨建工作面臨的新課題,敢抓敢管、真抓真管,在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上嚴起來、實起來、強起來。
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并非與生俱來的,需要在長期的理論學習、實踐砥礪、黨性鍛煉中逐步培養和升華。領導干部要加快知識更新、加強實踐鍛煉,使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跟上時代節拍,避免少知而迷、無知而亂,努力成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學習是領導干部提升履職能力的必由之路,要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中之重,熟稔工作的性質定位、特點規律、原則要求,打牢理論功底,掌握看家本領。善于調查研究,深入群眾、深入實際,主動到一線崗位鍛煉,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敢于直面問題、刀刃向內,使出渾身解數去干事,對得起組織的培養、人民的信任。與此同時,各種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對廣大干部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領導干部要注重提升專業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專業精神、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做什么鉆什么,有針對性彌補精神軟肋、知識弱項、能力短板、經驗盲區。
“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領導干部只有把“責任”二字熔鑄到每一次決策、每一個行動之中,堅持原則、認真負責,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才能鍛造堅強有力的干部隊伍,才能真正做到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 (程曉宇)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