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文化建設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陣地,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抓手。高校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準確把握高校文化建設的內涵與要求,找準著力點,實現高校文化建設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協同推進。
以新的文化使命為引領,實現從校園文化建設到高校文化建設的理念轉變。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對高校文化建設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要破除將高校文化建設弱化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傳統觀念。從范圍來看,高校校園文化側重于物理空間和生活場景中的文化氛圍;高校文化還包含一所大學的精神內核、社會影響、國際聲譽等,彰顯一所大學的內在氣質和精神力量。從內涵來看,高校校園文化側重具體活動,具有動態性和參與性;高校文化更強調理念層面,如辦學理念、學術追求、道德規范,具有穩定性和歷史積淀性。從對象來看,校園文化更加注重學生群體的文化浸潤和行為塑造;高校文化還包括制度文化、學術文化等涵蓋教職工、師生等多層面、各群體的文化建設。總體來看,高校文化是內核,校園文化是表現。必須從新的文化使命出發,把高校在文化強國建設和教育強國建設的使命貫通起來,將校園文化建設上升到高校文化建設的高度,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有效發揮高校在促進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的突出作用。
以增強文化“四力”為目標,實現高校文化建設目標體系的重構。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目標,也是高校文化建設的指南。高校文化建設要以增強文化“四力”為目標,重構文化建設目標體系。其一,增強高校文化的思想引領力,建強高校意識形態前沿陣地,與教育強國建設中“思政引領力”目標協同推進,彰顯真理引領的強大力量;又要發揮高校學術優勢、人才優勢和智力優勢,推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講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故事。其二,增強高校文化的精神凝聚力,本質上是通過共同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整合,實現高校師生的政治認同、文化認同與制度認同,從而實現凝聚功能。高校文化建設要通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情研究宣傳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日常化滲透等方式不斷培育獨特的高校精神,引導師生增強文化自信,為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高校力量。其三,增強高校文化的價值感召力,來源于以高校文化感染人鼓舞人,通過文化浸潤引導高校成員樹立正確價值觀,進而轉化為實踐。這就要求高校更加重視師德師風、榜樣引領,打造實踐育人體系;更加重視文化傳播形式和傳播路徑的創新,既要通過課程思政、文化典禮、文化平臺建設、文化實踐課程等方式發揮高校文化的宣傳示范感召作用,也要適應社會心理和信息傳播方式變化,打造社群空間,豐富文化品牌活動,更加重視數字化手段和新的傳播媒介,創新話語體系和策劃能力,在聽得懂易接受上下功夫,增強思想感染力、精神震撼力,價值感召力。其四,增強高校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一方面來源于高校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在全球相關領域所產生的專業影響力,其最終會映射為文化影響力;另一方面來源于高校在國際學術交流、人文交流中所展現出的文化特征,也會成為文化影響力。因此,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國際學術與人文交流,用中國話語體系講好中國理論和中國文化,進一步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以創新創造為重點,實現高校科技優勢與文化優勢有效融合。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創造,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是文化創新創造的重要途徑。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更需要實現文化與科技的有效融合,發揮高校科技優勢與文化優勢,更好服務教育強國和文化強國建設。一方面,要以高校文化引領高校科技創新。文化為科技的發展提供精神力量、人文氛圍和價值指引,崇尚真理、鼓勵創新、包容進取、服務人民等高校文化能夠有效地為高校科學研究和科技發展提供文化基因。另一方面,要以科技創新弘揚高校文化。高校具有顯著的科技優勢,要用高校的科技優勢賦能高校文化的挖掘、傳播、轉化和發展,創新高校文化產品,提升高校文化發展的質量與水平,使高校文化更貼合教職員工和社會大眾的需求。近年來,各高校的“文化藝術節”活動逐步轉型成“科技文化節”活動,在校園中用交互式設備、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打造高校文化場景,在課堂中用多媒體、虛擬現實等技術建設文化課程等,都對科技創新賦能高校文化建設進行了有效探索。
以人的發展為中心,實現高校文化建設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全面協同。高校文化建設要始終圍繞人的發展,這也與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一致的。要將高校文化建設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協同,不斷提高師生文化修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以底蘊深厚的高校文化理念引領人。高校應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校史校情、學科特點、區域特色等因素,圍繞立德樹人需求打造具有學校整體特點,院系各有特色的高校文化體系,并將其通過多種渠道融入到教學科研、校園建設、學生活動、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其次,要以豐富新穎的高校文化產品滋養人。高校文化產品供給應跳出文化節活動、校園文創產品、視覺標識設計等傳統場景,充分與現代技術、最新科技相結合,打造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生活等多場景全覆蓋的多樣態文化產品,如打造圍繞專業知識的科技文化節,在教學組織中注重尊師重道、崇敬知識的傳統文化等。第三,要以完備全面的高校文化建設體制培育人。高校文化建設要服務于人,服務于師生;同時高校文化的創造核心也在于人,在于師生。在文化建設中,高校要構建以人為中心的文化建設體制,將文化建設與各部門、各單位的相關業務緊密結合,融入到學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同時也要積極動員和激勵全體師生參與高校文化建設,讓師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實踐成為高校文化建設的源頭活水。
建設文化強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高校文化建設應擺在高校各項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新的文化使命為引領,準確把握高校文化建設的豐富內涵;以增強文化“四力”為目標,完善高校文化建設的總體構建;以創新創造為重點,實現高校科技優勢與文化優勢有效融合;以人的發展為中心,實現高校文化建設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全面協同,匯聚推動建設文化強國、教育強國的強大合力。(蘭京,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