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的時代方位,圍繞勞動、勞動者、勞動精神等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勞動教育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講話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明確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在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講話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講話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準確把握勞動教育貫通“五育”并舉體系的核心要義,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觀同新時代中國勞動教育實踐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勞動主體性思想和教勞結合原則等,為勞動教育貫通“五育”并舉體系提供了堅實理論基礎。
堅持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科學論證了只有人的勞動才能創造剩余價值、實現價值增殖,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只能通過人的勞動來保存和轉移價值。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在勞動引起的物質變換過程中,人們不僅改變著“身外的自然”,而且改變著“自身的自然”。人通過勞動不僅創造了外在于人的物質世界,而且創造了人本身、創造了人的社會關系。正是在此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類是勞動創造的,社會是勞動創造的”。這是對勞動創造價值的清醒認知與真摯篤信,也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充分尊重勞動、大力弘揚勞動精神、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的根本原因。
堅守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立場。崇尚勞動創造價值,就是崇尚“勞動的人”創造價值;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必然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通過明晰“人的勞動”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唯一性作用,也就肯定了“勞動的人”作為價值創造者的主體性地位,肯定了從事勞動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與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需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需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需要培養一代又一代先進的社會主義勞動者。
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基本方法。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創造世界,那么如何鍛造勞動力量、培養勞動者呢?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回答了這一問題,“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進一步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這就揭示出教勞結合的兩個切入點,即生產勞動同智育、同體育的結合。智育和體育為發展生產提供思想引領與體力保障。同時,在生產勞動中可以鍛煉人的智力與體力,檢驗智育和體育的成效。如此,才能完成“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的實踐轉化,使人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中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習近平總書記將勞動教育納入教育體系,使之成為教育的內在維度,既把教育延伸到了生產勞動領域,也賦予了生產勞動以育人導向。勞動教育地位日益凸顯,正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現實要求;勞動教育貫通整個教育體系,正是教育與生產勞動深度融合的時代探索,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大軍、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指向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勞動教育之所以貫通“五育”并舉體系,是因為它是人才培養的根基,在育人過程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
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體系的起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講話時指出,“黨中央經過慎重研究,決定把勞動教育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體美勞’的總體要求”。這一重要論述明確了黨和國家重視勞動教育、構建“五育”并舉體系的初衷本意和目標任務。“五育”并舉,為的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本質上是培養社會主義國家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即社會主義勞動者。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主責不同、各有側重,但最終目標都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即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對人的品德、智力、體質、審美的培養,最終都必須落實到勞動教育上來,轉化為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勞動技能,支撐廣大社會主義勞動者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去。
勞動教育是貫通“五育”并舉體系和人才培養全過程的邏輯線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可以樹德、可以增智、可以強體、可以育美。”勞動是教育的重要載體,德育、智育、體育、美育需要依托勞動實踐的方式展開,其本身也從培養勞動美德、傳授勞動知識、增強勞動體力、提升勞動審美等不同側面構成勞動教育。勞動教育承載著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能夠反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是“五育”并舉體系一以貫之的線索。在勞動教育中,受教育者能夠磨煉意志品質、增強責任擔當;能夠學習勞動知識、塑造勞動觀念;能夠增強身體素質、錘煉拼搏精神;能夠激發勞動情感、端正審美態度。同時,勞動教育是人才培養全過程一以貫之的線索。勞動教育是無處不在、日用能享的教育,不同年齡、不同學段的學生均可從事不同強度、不同形式的勞動活動,家庭、學校、社會都可以成為開展勞動教育的空間場域。正是勞動教育普遍性、多樣性、日常化、生活化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它能夠靈活多變、分層分類、循序漸進、潤物無聲地展開,決定了它能夠成為且應當成為貫通人才培養各學段、各方面的邏輯線索。
勞動教育是檢驗“五育”并舉成效的試金石。育人是否成功,要看是否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育旨在培育思想品德與人格素質,智育重在提高知識水平與思維能力,體育致力于增強身體素質與運動技能,美育著重提升審美素養與人文情操,勞動教育則著力培養勞動精神與勞動技能。勞動教育既是培養勞動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維度,也是衡量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能否切實支撐勞動者培養的重要標尺。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育人成果都會得到集中呈現與直觀檢驗。在德育中是否樹立了勤勞美德、在智育中是否掌握了科學文化知識、在體育中是否鍛造了堅強體魄、在美育中是否形成了崇尚勞動的積極審美,都與受教育者勞動精神和勞動技能的形成息息相關。只有“五育”并舉體系多維共進、協同發力,德智體美的育人成果在勞動教育中深度融合,凝結轉化為受教育者的勞動能力,才能培養出熱愛勞動、善于勞動、勤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揭示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在育人體系中的功能作用和相互關系,闡釋了“五育”融合的內涵要求,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為當前加強勞動教育、推動勞動教育貫通“五育”并舉體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堅持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勞動教育本質是以實踐為導向的教育,必須兼顧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不能將其簡化為勞動實踐鍛煉而忽視其教育意蘊,也不能將其局限于勞動理論學習而忽視其實踐導向。一方面,深入開展勞動理論學習,“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具體而言,就是要通過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勤勞美德,學習我國各時期的勞動文化,把握新時代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從而喚醒勞動意識、端正勞動態度、激發勞動熱情。另一方面,切實加強勞動實踐鍛煉,“要采取適應當前環境和條件的有效措施,加強勞動教育,組織好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勞動習慣,學會勞動、學會勤儉”。這就是說,要引導廣大學生投身力所能及的勞動項目,在親身體驗、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的過程中,感知勞動樂趣、掌握勞動技能、增強勞動本領。
推動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要把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勞動教育是“五育”融合的銜接點。勞動教育與德育相融合,既要在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結合中,為勞動教育注入道德養料,又要在勞動場域中將抽象的道德觀念轉化為具體的切身體驗,深化道德認知。勞動教育與智育相融合,既要在文化知識的講授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中,瞄準生產勞動的現實需要,又要在勞動情境中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勞動教育與體育相融合,要在身體力行的活動中把訓練運動項目和增強勞動體能結合起來,把調節身體機能和培訓勞動技能結合起來,把培養體育精神和弘揚勞動精神結合起來。勞動教育與美育相融合,既要在美育中弘揚以勞為美的審美觀,禮贊勞動之美、勞動者之美、勞動產品之美,又要提煉勞動教育中的審美元素,在勞動實踐中發掘美、追求美、創造美。總的來說,就是要使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融通互動、相互支撐,多維賦能新時代教育事業,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先進勞動者。
引導勞動教育與學生身心成長規律相契合。把勞動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需要充分把握不同學段學生成長發展的生理條件、思想特點與心理特征,遵循學生身心成長規律,構建一體貫通、螺旋上升的勞動教育體系。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幼苗期”,應當通過趣味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勞動活動,激發勞動興趣、培養勞動習慣、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中學階段是學生的“拔節期”,應當將豐富的知識學習與多樣的勞動實踐相結合,注重鍛煉勞動技能、樹立勞動價值觀、弘揚勞動精神。大學階段是學生的“孕穗期”,應當將勞動教育與未來職業發展相結合,端正擇業觀、就業觀與職業觀,提高專業技能和創造性勞動能力。增強不同學段勞動教育的銜接性和連貫性,做到平穩過渡、循序漸進、精準施策,打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脈絡,切實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促進勞動教育與時代發展相適應。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勞動工具與勞動形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勞動關系與勞動倫理亦在經歷深刻調整。這給當前的勞動教育創造了發展機遇,也帶來了諸多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一方面,要抓住發展機遇,構建勞動教育新樣態。緊密結合社會生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等相關議題,更新勞動教育內容、創新勞動教育方法,為學生打開了解社會生產前沿動態的窗口,幫助學生掌握現代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需要。另一方面,要積極應對挑戰,開創勞動教育新格局。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同中華民族優秀勞動文化相結合,在守正創新中積極回應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中出現的相關法律、倫理、社會問題,如數據權屬、人機關系等,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勞動價值觀,培養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李忠軍,作者為東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教授)
來源:《紅旗文稿》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