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應當看到,要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迫切需要加快發展農業方面的新質生產力。
在農業關鍵核心技術上重點突破
在農業漫長發展過程中,耕地的開辟、人口規模的擴張、物種的發現與傳播、種養技術的進步等都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進步。建設農業強國,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但由于土地和人口等資源的制約,農業的發展愈發依賴于農業科技的新突破。從農業實踐來看,中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書寫了世界農業的奇跡。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已然邁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3.2%,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超過45%,農機裝備總量接近2億臺(套),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73%……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筑牢了堅實科技堡壘。
從全球農業發展來看,以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正從依靠增加土地、資本、農業化學品等要素投入以提高農產品總量的模式,向通過提升科技含量以實現農產品產量與品質共同提升的模式轉換。農業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在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基礎上,實現對傳統農業生產力系統的革命性變革。
農業是生命產業、生態產業,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產業。農業科技應當是綠色的、健康的、可持續的。農業新質生產力也是以綠色科技為核心的生產力。綠色農業科技的創新,將重新恢復農業的多功能性,使農業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等得以彰顯。農業科技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應用空間廣闊,但是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用戶相對分散,需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整合科研資源,在農業關鍵核心技術上重點突破,全面提升農業生產要素質量,創新農技推廣模式,讓千家萬戶用得上新技術,充分激發農業生產要素活力。
促進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將重塑農村人地關系、農業勞動關系和生產經營方式,重構農業生產關系。從總的長遠發展趨勢上看,農業新質生產力具有高技術特征,必將推動農業生產向機械化作業、規模化生產、智慧化經營管理方向發展。在此過程中,農業發展的技術路線和制度設計的選擇,比如,是選擇發展大型還是小型農業機械、是支持自購農機還是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可得性等,都涉及面向小農戶,“大國小農”是中國基本的農情,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方向,因此,農業新質生產力要積極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農業新質生產力作為農業方面的先進生產力,要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農業生產關系,要維護農民的利益。
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變革也將反作用于農業生產力。事實上,如果小農戶還停留在“養家糊口”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是不可能容納先進生產力的,因此,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將有效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當自家留種被新品種替代、農家肥被化肥和農藥替代、人工收割被機器替代……傳統農業就基本上已經被現代農業所取代。今天的小農戶,也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孤立的、自足的小農戶,而是已經深度嵌入現代農業發展的大體系,是不斷科技化、市場化、社會化的現代小農戶。農業龍頭企業往往是農業技術創新的策源地,是產業創新的骨干力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先行者。農業技術具有很強的擴散效應,農業龍頭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進行技術擴散,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生根發芽。隨著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小農戶將更需要購買優質的農業生產資料,更需要社會化服務體系對生產過程的支撐,更需要通過“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社等方式與新技術和大市場對接。可以說,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能夠將小農戶更為有效地納入現代農業體系,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融合也將更有力地催生農業新質生產力。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產業是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載體和支撐,產業發展是科技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落腳點。當前我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為了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結構性變化,增進民生福祉,需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從而迫切需要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契機,深化分工與協作,重構并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全產業鏈價值。要充分挖掘農業的潛力,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多維價值的實現。一要樹立大農業觀,要以新科技拓展農業的邊界,大力發展鹽堿地種植、遠洋漁業等,確保糧食安全;二要強化農業效益觀,彰顯綠色理念,充分發揮農業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價值,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進經濟社會效益;三要著眼農業未來產業,加快發展基因農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搶占全球農業科技和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現代都市農業是現代農業產業化的排頭兵和科技賦能的示范區。現代都市農業具有距離消費市場近、高端消費力強、技術集成度高、產品品質好、經濟效益優等優勢,有利于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都市農業可率先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打破傳統的增產價值取向,轉向于提質增效,滿足不斷發展的市場需求,通過高技術投入獲得高市場回報。現代都市農業產品結構向蔬菜、水果、花卉等產品延伸,踐行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向立體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領域拓展。現代都市農業實現了新技術新產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是農業走向現代產業的橋頭堡,預示了現代農業廣闊的發展空間。
因地制宜提升技術適配性
農業對自然資源稟賦有著強烈的依賴性。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的農業資源和環境差異大,不同區域的種植結構、耕作技術、文化傳統等各不相同,要尊重農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和歷史傳統,必須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利用好自然資源,形成技術與自然的高度契合與共生互促。不能簡單地將農業新質生產力等同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一方面要積極將先進技術適配于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先進技術應用的實際成本和收益,讓農業生產者能夠負擔得起。從某種意義上說,技術的適配性是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一環。要在設施裝備、種質改良、生產流程、倉儲保鮮等各個環節加強適配性研發,通過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和系統集成,形成具有特色的農業新質生產力。
在我國長期的農業實踐中,經過自然和人工的選擇,形成了眾多具有鮮明地域性的優良農產品。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緊盯“土特產”,要善于挖掘本地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適配相應的技術,強化競爭優勢。要以新技術賦能傳統優勢,形成品質更穩定、產品更標準的特色化、精致化、品牌化的競爭優勢,引領農產品從規模化量產向差異化效益化方向發展。要高度重視農產品“三品一標”建設,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馮永泰,作者系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