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的深度調整和變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任務,需要長期堅持、不斷探索和調整。系統思維在改革中的重要性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改革需要全面考慮各個領域和層面的相互關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其次,還要求在改革過程中注重跨部門、跨區域的協調機制建設。改革措施的聯動性和預見性也是系統思維的重要體現,各項改革措施之間需要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形成合力。
抓好改革這項系統工程,要深刻把握好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闡明的四對關系。
要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
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法治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為改革保駕護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予以有力推進,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和全局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在我國現行有效的300余件法律中,屬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新制定的法律有78件,包括民法典這樣分量重、塊頭大的立法。對300余件法律中的140余部法律先后累計修改330余件次,修法的力度非常之大。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堅持改革和法治雙輪驅動、協調推進,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改革和法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法治的實現離不開改革的推動,改革的深化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只有這樣,才能讓國家和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要以改革之力完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的體制機制,解決好法治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更好維護公平正義、護航經濟社會發展。法治為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保駕護航,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就要求平等保護全體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使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需要法治護航。只有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在改革中不斷完善。
要堅持破和立的辯證統一
堅持破和立的辯證統一,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改革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破是手段,立是目的。破與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事物變革創新的一對辯證關系。“破”代表著破除與變革,是對舊有思想觀念、體系或舊有制度的批判和否定;“立”代表著建立與鞏固,是指在社會實踐的不斷探索中尋找新思路、確立新制度、形成新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進入深水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把“先立后破”作為深化各領域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方法。立新發展格局,破傳統路徑依賴;立新發展理念,破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供需結構性失衡,等等,這些戰略舉措都鮮明地體現了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的科學導向。
在改革過程中,破舊立新是不可或缺的、辯證的環節。首先需要確立改革的大目標,破除舊的體制機制,只有清除阻礙發展的舊障礙,才能為新制度新政策的實施創造條件。破舊立新的方法需要科學合理,既要敢于突破,又要確保社會穩定和秩序。在破舊立新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制度的銜接和過渡,避免因改革措施過于激進而引發社會不穩定。在實際操作中,破舊立新需要結合具體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在推動破舊立新的同時,必須注意保持社會穩定,避免“一刀切”的做法,確保改革措施的循序漸進。
“破立并舉、先立后破”應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
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越需要統籌好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更好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對外開放不僅引入了新的理念和技術,也為國內改革提供了外部動力。例如,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推動了國內經濟體制和法律法規的改革,適應了國際規則和標準的挑戰。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通過引進外資和技術,提高了國內企業的競爭力和技術水平,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對外開放還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競爭,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通過改革內部機制,提升國際競爭力,我國創造了更開放的市場環境,吸引了更多外資和技術。通過簡化審批流程,優化營商環境,增強了對外資的吸引力。通過改革金融體系,放寬資本市場準入,促進了國際資本的流動,提高了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水平。通過改革科技創新體制,加大研發投入,提高了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了國際競爭力。例如,在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中,通過改革和創新管理體制,提高了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水平,營造了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吸引了大量外資企業和高端人才,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改革和創新海關監管模式,提高了通關效率,降低了企業成本,增強了企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建設,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排名中,位次逐步提升。要進一步加快國內制度規則與國際接軌,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才能推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和高質量發展。
要處理好部署和落實的關系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科學合理的部署是確保改革順利推進的關鍵。制定明確的改革目標和路線圖,有助于統一思想和行動,確保各項改革措施有序進行。
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改革越是向縱深推進,觸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復雜尖銳,只有在抓落實上下更大功夫,才能克服種種阻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求真務實抓落實。在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從本地、本部門的實際出發,加強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影響改革系統集成的“堵點”和“卡點”,堅持上下協同、條塊結合,科學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明確各項改革實施主體和責任。要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多向人民、向實踐問計問策,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抓好落實。
敢作善為抓落實。在實際操作中,地方政府和部門可能會遇到各種障礙,如利益沖突、執行力度不足等。例如,在環保政策的執行中,一些地方政府為了保護地方經濟利益,對企業的環保監管不到位,導致政策落實不到位。為了提升政策執行力,需要建立和完善監督機制,確保政策措施能夠得到有效實施。通過加強環保督察,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提高環保政策的執行力。通過建立健全績效考核體系,將改革任務完成情況納入考核范圍,增強了地方政府和部門的責任感和執行力。通過加強政策宣傳和培訓,提高了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執行力,確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還需要結合具體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落實策略,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勇于作為、善于作為、持續作為。(孫久文,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