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用“七個聚焦”錨定改革的關鍵領域,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重點,其中之一是“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高度重視和深遠考量。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
《決定》從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三個方面提出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點任務。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等政策,提高環境管理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通過外部約束倒逼全過程環境保護、環境監管、環境執法。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加強自然資源產權保護的基礎體制構建,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和資產保值增值等責任考核監督制度。在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生物安全法等國家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健全覆蓋資源保障、生態保護、污染防治、應對氣候變化的跨部門、跨省域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對生態環境法律體系進行梳理,編纂生態環境法典,使新征程上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法治相統一。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一方面,從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四個方面,構建全方位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綜合績效。針對污染治理的痛點難點,提出完善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制度機制、落實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推進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同時,改革披露制度和環境信用監管體系,建立起以信用為核心,保障公眾知情權的輿論監督管理體系。創新性提出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另一方面,從山水林田湖草沙、水資源、海洋資源、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等生態資源角度,統籌保護、修復、開發、轉換、維護、協調等各個環節,建立有利于生態資源保護性開發的制度。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實施一系列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提供綠色消費激勵、稅收優惠、綠色金融支持等,制定相關綠色發展標準,引導綠色投資。優化政府綠色采購政策,推動政府采購向綠色低碳產品傾斜,發揮政府采購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著重提出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逐力形成綠色低碳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戰略意義
嚴守生態安全的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基礎體制以重點保障生態安全為目的,通過政策向具有強制性、標準化的法律制度轉變,體現了國家對生態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隨著對建設活動與自然資源載體管理要求的日益精細化,各部門不斷探索建立針對各類要素的用途管制制度,將進一步理順權責關系,構建和諧規整的制度實施和發展秩序。
實現“兩山”轉換的必然要求。從政策制定、實施、監督、評估等環節入手,建立健全環境監測、風險評估、污染治理等機制,確保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資源保護開發的成效。健全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注重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避免過度開發和污染,從而保障綠水青山的生態可持續;同時,強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注重形成市場為主、政府推動、多方參與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多種途徑推動生態資本向生態財富轉變。
落實“雙碳”目標的制度保障。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是為有序推進雙碳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這一機制的完善,明確了發展路徑和政策支持,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推廣清潔能源等措施,有效降低碳排放強度,提升碳減排效率。實施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低碳轉型,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為經濟體制改革注入新活力;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綠色低碳發展的積極性,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發展;有效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戰略特征
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性和系統性。與之前的改革相比,《決定》中的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出了更為全面和深遠的目標。它建立起全方位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從制度建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市場作用、責任劃分以及國際合作等多個維度涵蓋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等領域。這種全面性的改革目標,體現了對生態文明建設全方位、深層次的覆蓋,有助于從根本上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水平。
改革目標更加具體、改革措施更具針對性。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改革措施,如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等,這些措施更加細化、更具可操作性。針對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和存在問題,如統籌協調困難、部門職責分散交叉、保障體系不完善等,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革措施,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整合國家管理資源,優化機構設置,避免機構重疊和職責交叉。堅持生態系統完整性原則,強調環境保護必須遵循生態系統的特點進行綜合管理,明確了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相分離的原則,以避免過度開發和資源浪費。
強調重要流域與國家公園保護與治理體系建設。《決定》明確要求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加強政策引導、促進區域合作等方式推動重要流域形成統一協調、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確保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體現了政策與制度的協同性。《決定》還提出了要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加強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促進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和提升。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建設美麗中國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前者為后者提供制度保障和動力支持,通過改革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而后者是前者的目標和歸宿,建設美麗中國是改革成果的集中體現和檢驗。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任務艱巨、具有長期性和動態性等特點,需要持續不斷地推進和完善,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生態環境挑戰,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格局。(李曉燕,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