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全面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系統闡明了“兩個大局”背景下科技創新的戰略方向,科學擘畫了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路徑。“四個面向”明確了總體方向、確立了關鍵任務,賦予了重要使命、樹立了價值導向,是新時代推動科技事業發展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必須長期堅持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筑牢科技創新底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是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需要牢牢把握的總體方向,是科技創新的根本和長遠大計。從科技發展規律看,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沒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就難以產生開創性、顛覆性成果,就不能占據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要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就必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努力在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我國外部面臨“脫鉤斷鏈”極限施壓,“卡脖子”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根子就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這也決定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科技發展的總體方向。必須更加注重提高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夯實我國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面向經濟主戰場,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面向經濟主戰場是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的關鍵任務,科技創新不僅是科研活動,更是經濟活動,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發揮科技創新實用性是其應有之義。從歷次科技和產業革命實踐看,不斷迭代、持續演進的產業變革始終以科技革命與技術進步為核心動力。當前,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進入生產力躍遷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對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增大、外部沖擊等多重因素影響,必須從科技創新中尋找新方法、新路徑,推動科學技術滲透到生產力系統的要素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形成科技與經濟在各方面的相互銜接、精準對接、耦合互動。為此,必須堅持科技工作面向經濟主戰場,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供給。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是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使命,只有科技創新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同向同行,才能讓科技創新真正符合國家核心利益和發展方向,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國家發展和安全提供戰略支撐。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面臨一些亟須解決的短板,如工業領域的缺芯少核問題、農業領域的種業安全問題、社會領域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等,對戰略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需要科技創新在國家安全和重大國計民生領域持續發力,形成系統化的科學技術解決方案。在戰略必爭領域,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選準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領域和方向,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為國家戰略需求提供源頭供給。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動更多科技成果惠及民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新時代推進科技事業發展的價值導向,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是科技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沒有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人民生命健康是立國之基,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保障,推動科技創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日益上升,增強身體素質、保衛生命健康也日益成為人民的強烈需求,聚焦資源環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綠色發展等重大民生領域,強化民生需求牽引和科技供給引領,推出更多惠及民生的科技創新成果,才能滿足人民對生命健康日益迫切的需求。
堅持“四個面向”戰略導向,開啟科技發展新征程。在推動科技事業發展的新征程中,四川要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全面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一是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省委科技委員會總牽頭、總協調、總把關作用,保證科技事業發展朝著正確方向前進。二是堅持平臺建設與科研產出有機融合,加快打造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平臺,優化重大創新平臺的一體化布局,提升全鏈條創新支撐能力。三是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以久久為功的定力推進基礎研究,有組織推進重大基礎研究,更加重視創新原點,為技術創新提供源頭供給、解決底層問題。四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堅持“兩條線”齊頭并進。推動前沿技術的產業化落地,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的高端化升級,以技術突破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五是堅持產業科技人才教育一體化發展,推進產業科技人才教育高效融合,相互賦能,著力打通堵點、貫通鏈條、暢通循環。六是暢通成果轉化鏈,加快完善轉化服務體系,布局建設一批省級中試研發平臺和行業領域中試研發基地,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加快轉化,成為產業的成品。(辜萍、田梅,作者分別系四川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副研究員)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