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體現了黨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中的核心地位,是順利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必然前提。作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首要內容,在經濟工作中全面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指示,就需要從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三大角度著手,對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的根本內涵與重大意義進行深入分析和準確把握。
從理論、歷史與現實邏輯認清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的重要性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領導地位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是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根本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經濟工作始終是中心工作,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既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推動經濟實踐的必然要求,也是過去百余年中國經濟實踐的必然要求,更是應對當前經濟變局和各類風險挑戰的必然要求。
從理論邏輯看,經濟工作的本質就是不斷地發展生產力,而經濟發展就是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這兩對經典命題關系深刻揭示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因素與演變規律。隨著生產力水平的變化,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也必然要與之同步變化,否則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就難以持續。然而,生產力的發展多與要素結構、自然稟賦、技術進步等密切相關,大多數情況下,生產力的發展往往先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變動,三者之間很容易出現發展失衡的局面。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推動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與生產力發展方向相匹配,無疑需要執政組織具備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去實現這種轉變。可見,作為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同樣需要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不斷根據生產力的發展去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以達到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長期匹配與適應的均衡局面,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保障。
從歷史邏輯看,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我們克服經濟困難和挑戰并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的根本保障。在抗戰時期,面對日本對根據地實施的極端經濟封鎖,黨中央加強了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通過發行獨立的貨幣、開展大生產運動、精兵簡政等措施,極大緩解了根據地的經濟壓力,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在1949年后的第一個三十年,黨通過計劃經濟體制,實施了多個五年計劃,順利攻克了資本積累、技術門檻、產業布局等多個難題,成功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有力地保障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在改革開放以后的三十多年,黨中央在做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部署的同時,還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確保了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也使得我國經濟發展始終沒有偏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上升到新的高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經濟工作進行了系統性部署和深層次改革,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轉型。因此,始終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我國經濟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從現實邏輯看,當前全球經濟、產業、貿易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正面臨新的沖擊,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我國也遭遇了巨大的發展壓力,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面對這種情形,一方面我們要增強發展信心,要清醒認識到我國仍然處于大有可為的發展階段,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對克服發展困難要增強信心和底氣。另一方面,在具體的經濟工作中,要更加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在深刻領會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科學判斷的基礎上,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發展的不確定性,為經濟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支撐。
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應堅持的主要思路
做好經濟工作,既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也要在認清經濟規律與經濟現實的基礎上,遵循相關的方法論要求。
首先,在經濟工作的頂層設計上,要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引領。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經濟工作而言,經濟規劃的前瞻性、規劃性與操作性是影響經濟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對經濟規劃工作的重視程度。實際上,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從1953年開始,我國已經編制并實施了十四個五年規劃(計劃)。實踐充分證明,中長期發展規劃既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新形勢下,面對新的經濟挑戰和經濟任務,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應更加重視中長期規劃的引領作用,要著眼長遠、把握大勢,聚焦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科學制定新的發展規劃,更好發揮經濟規劃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其次,在經濟工作的推動力量上,要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做好經濟工作,必然要求不斷破解一系列經濟難題,尤其對后發國家而言,如何在更短時間內創造更高的生產力水平,更需要構建有效的經濟工作推進機制。從歷史上看,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新中國成立以來,正是因為始終在黨的領導下,國家統一有效組織各項事業、開展各項工作,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穩步前進。經濟領域的實踐同樣證明了這一點,在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年全球次貸危機、2018年個別國家對我國實施科技封鎖和產業斷供等挑戰中,我們充分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有效應對了一系列挑戰并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最后,在經濟工作的具體實踐中,要堅持以系統思維有序推進。經濟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過程,會同時涉及多個地方、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的工作,做好經濟工作,必然要求統籌協調好這些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顯然,這也必然要求在經濟實踐中,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具體來說,應強化系統思維,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協調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政策在國家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定位和功能,加強全局觀念,著力提升宏觀政策支持高質量發展的效果,注意把握和處理好速度與質量、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在政策實施上強化協同聯動、放大組合效應,增強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防止顧此失彼,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系統優化,以宏觀經濟治理的系統性確保市場主體預期的穩定性,不斷推動經濟發展實踐遵循高質量發展要求并取得實質性進展。
確保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取得最大效果的實踐要求
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既要體現于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各項經濟工作部署,更要貫穿于各級領導干部的經濟工作實踐。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想要真正確保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取得預期效果,應該高度重視各級領導干部的經濟實踐。
首先,各級領導干部要從講政治的高度準確領會黨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經濟的背后是政治,各級領導干部要成為政治上的明白人,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善于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善于洞察經濟活動的政治后果,善于從講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具體經濟實踐中,要時刻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么、強調什么,深刻領會什么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國之大者”,要將貫徹黨中央精神體現到謀劃重大戰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務、推進重大工作的實踐中去,要多打大算盤、算大賬,少打小算盤、算小賬,善于把地區和部門的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棋局,做到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
其次,各級領導干部要從講專業的深度不斷提高做好經濟工作的能力。做好經濟工作的能力,是領導干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我國經濟發展能力和水平。新形勢下,面對經濟發展的新挑戰和新問題,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對各級領導干部而言,一方面,要不斷提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專業水平,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加強學習和調研,增強“補課充電”的緊迫感,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提高把握和運用市場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能力,堅持全球視野,增強戰略思維能力,做到厚積薄發。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分析和預判,完善決策機制,注重發揮智庫和專業機構作用,提高科學決策能力,確保制定的重大戰略、出臺的重要政策舉措符合客觀規律。
最后,各級領導干部要從講責任的態度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使命感。強調實干、注重落實,這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當前,黨中央已經明確提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這對各級領導干部做好經濟工作提出更高的實踐要求。在態度上,各級領導干部應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以真抓的實勁、敢抓的狠勁、善抓的巧勁、常抓的韌勁,確保各項經濟工作重點任務落地落實。在過程中,要追求做好經濟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堅定不移遵循黨中央各項重要指示精神的前提下,也要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發展實際,立足發展的主要矛盾和本地區的特殊矛盾,科學制定發展政策,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在方向上,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始終瞄準經濟發展目標,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久久為功的精神,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確保各項經濟發展目標如期實現。【作者蔡之兵,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