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文化產業承擔著優化經濟結構和滿足人民文化生活新期待的精神、物質雙重功能。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是堅定文化自信、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途徑。
進入新時代,文化產業呈現出高質量發展新態勢,文化生產力水平實現了巨大提升,已初步形成了引領文化產業突破性發展的新的生產力質態。但面對文化產業自身原創性內容生產不足、產業體系亟待優化升級、文化市場體系發展仍不充分等諸多制約文化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問題,必須通過生產力水平的更大突破、更大發展予以破解。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它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的“創新”,以及以高質量、高品質為代表的“質優”推動內容生產模式、產業組織形態發生根本性變革,由此牽引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如何通過文化產業生產力質的躍遷和與之相適應的新質生產關系的塑造來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成為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關鍵問題。
推動文化產業內容生產模式的顛覆性變革
內容是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內容生產是對文化資源進行創意轉化、價值實現進而使其成為文化產品的過程。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推動科技創新與內容生產的全過程深度融合,通過催生新質文化生產資料和催化更加多元跨界的文化創新活動,激活文化產業的內生動力。
首先,就文化資源本身而言,新質生產力有力推動文化生產資料范圍和種類的擴大。文化資源是推動文化生產力的基本生產資料,既包括歷史建筑、文物古跡、民俗工藝品等物質形態的文化資源,也包括文學藝術、節日慶典、祖訓民約等非物質形態的文化資源。利用新技術加速涌現以及充分釋放數據要素潛能,可促進更多傳統文化資源甚至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借助虛擬再現、數字孿生、新材料復刻成為可創意轉化的文化要素形態,即通過新質生產力對傳統生產力的質態躍遷,進一步提高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統籌整合能力,實現文化生產資料的革命性提升。
其次,在文化資源的創意轉化環節,大數據、云計算、虛擬交互等數字新技術深刻影響著各類有形、無形文化品的創意生產模式。文藝作品、文化IP、文化符號的創作生產不再僅僅局限于占有文化資源的機構化、專業化生產者,更多接續式創作、分眾式創作、互動式創作的涌現激發出文化創新創造新的巨大潛能。
再次,在內容生產的價值實現環節,新質生產力拓展了文化產品的價值維度。文化產品本身具有高價值復合性、功能集成性、創意豐富性等特點。基于原創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的發展應用,更多新型生產工具被廣泛運用到從文化創意到文化產品的商品價值實現環節,將加劇文化產品自身使用價值與文化價值的深度復合。更為重要的是,新質生產力可進一步豐富初創文化產品知識價值的呈現形式,借助新型傳播媒介讓文化IP廣泛滲透到更多商品消費領域,放大文化商品的價值溢出。
推動文化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
新質生產力是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升級傳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文化+新產業形態,將加快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提質增效。
首先,以新質生產力引領文化產業生產方式創新,有助于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效能提升。在新型技術和開放式平臺的支撐下,文化產業體系的協同性、共享性、開放性、平臺性日益加強,文化產業體系各文化主體、文化要素之間呈現出更為有機聯動的網絡化組織形態。借助新質生產力對文化要素、生產資料的智能化組合,傳統文化生產、復制、流通、消費的循環周期將會大幅壓縮,即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文化產業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將加速推動文化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演進。
其次,新質生產力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以延鏈、擴鏈、建鏈的方式不斷擴大文化產業的規模經濟。新質生產要素、新質數字技術與傳統文化產業鏈條的深度滲透、擴散、衍生將加速推動產業新業態、文化消費新場景的不斷涌現。特別是在面向終端消費者的文旅等文化細分行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可以推動文化生產鏈與文化價值鏈的深層次聯動,進而催生更多直接文化消費品在運營、流通、營銷等環節借助于二次文創形成新的產業增長空間。
再次,新質生產力加快文化產業體系結構優化升級,引導文化產業全球價值鏈的攀升。一方面,新質生產力通過對新型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加快推動出版、印刷、文化制造等實體化或在地型文化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將技術創新、組織創新、機制創新貫穿于文化產品生產循環的全周期,實現全產業鏈的能級躍升,帶動產業整體結構的優化調整;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可顯著提升文化資源、文化要素、文化產品的流動性配置以及多元跨界配置能力,可為破解文化產品在供給側與消費端的供需錯配、地區城鄉之間文化產品服務的空間不平衡、文化生產主體之間的資源調配不平衡提供新路徑。
促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一體化建設
文化市場體系是包括文化要素市場、產權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商品市場在內的各類市場的有機聯系的整體,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基礎。新質生產力突出新型要素的創新性優化組合,可為現代文化市場的一體化建設提供要素保障。
發展以新型信息要素和新型數據要素為代表的新質文化要素有助于健全文化版權市場,為文化市場循環暢通提供了根本條件。文化產品的稀缺性是建立在核心文化價值可以商品化實現的版權保護制度之上,算力的技術創新在擴大文化數字資源開放共享的同時可有效保障文化商品的原創性知識價值。借助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溯源體系,文化產品在原創、復制以及流通各階段的附加增值得以量化實現,可極大刺激原創文化市場的發展。
新質生產力使得人力、土地、資本與平臺、科技、信息等更多要素市場成為有機聯動的整體。如在文化資本市場,邊緣計算、新媒體、物聯網等新質技術的影響下,金融資本與創新資本、傳統文化資本之間的定制化組合更為頻繁,文化產業創新與新型資本融合發展的效率將顯著提升。又如在文化人才市場,線上開放式平臺可集成更多創意生產人才、文化科技研發人才、文化品牌運管人才、文化資本運作人才進行協同合作,推動形成具有先進生產能力的新質文化人力資本。(作者嚴若谷,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