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以貫通古今的文化自覺,從中華文明的歷史坐標去審視中國式現代化,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奮進歷程去詮釋中華文明,鮮明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只有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發展史,才能夠了解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理論來源,才能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在這個意義上,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增強中華文明獨特個性的自覺定力,堅持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自主活力,平衡好中華文明民族性與時代性之間的張力,是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南。
一、傳承有序、固本培元:中華文明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標識賦予中國式現代化堅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中華文明承載著深厚的民族記憶和文化基因。費孝通先生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延續至今、從未中斷,形成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價值觀念和文明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文明蘊含著生生不息的歷史延續性、各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統一性、革故鼎新的創新性、厚德載物的包容性、主張公平正義的和平性,這些獨有的文明特質彰顯了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及我們對中華民族歷史傳統的清醒認知和自信自覺。
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寫就氣勢恢宏的實踐篇章。中華文明,亙古亙新,因時因勢,文化必興。習近平總書記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貧窮落后到追求復興,中華民族經歷了由曲折苦難到再創輝煌的命運轉折。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奮斗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持續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深刻影響著世界歷史進程。“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習近平總書記堅定有力的話語,跨越時空、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指明方向。闊步新征程,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新的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二、開放包容、守正創新:中華文明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文明進程
中華文明體現民族性與時代性的辯證統一。縱觀中華民族的偉大實踐歷程不難發現,守正創新和開放包容是中華文明得以賡續傳承的重要密碼。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只有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以深邃的歷史視野和昂揚的進取精神,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才能使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持續增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兩個結合”是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寶。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引,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滋養。盡管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與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與方法論具有高度契合性。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習近平總書記精辟闡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在機理,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三、求同存異、平等對話:中華文明在與世界文明互鑒交流中提升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與示范
中華文明兼收并蓄,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樣態,深刻影響著世界文明進程。“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習近平總書記以歷史的、發展的、辯證的眼光,向世界闡釋中國對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態度和原則。將中華文明、中國文化向世界敞開,倡導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明交往的壁壘,以“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使命情懷,宏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明視野。既讓中華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使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豐富了自身,也饋贈予他者,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從全球發展倡議,到全球安全倡議,再到全球文明倡議,不斷豐富和拓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和實踐路徑。
中國文明觀超越文明隔閡、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的藩籬,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和強大精神動力,彰顯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中華文明對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中國絕不會搞國強必霸,也不認同你輸我贏的零和游戲,積極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發揮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紐帶橋梁作用,成為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堅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推進和拓展,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形態,為人類現代化事業提供了全新的路徑選擇。(作者:閆金紅,系哈爾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文章系國家社科基金“習近平關于公民道德建設重要論述研究”(20BKS115)階段性成果。)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