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山水環繞,河湖密布,肩負著長江大保護的重要使命。
如何實現一江清水向東流?近年來,關停沿江化工企業、拆除網箱養殖、推進“岸綠”謀求“水清”、修復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廊道……農業政策性銀行的金字招牌在湖北綠色發展之路熠熠發光。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形成推進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合力在全行上下早已形成了共識”,湖北省分行相關負責人介紹到。今年以來,該行圍繞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為筑牢長江生態屏障,確保一江清水永續東流,投入長江大保護信貸資金152億元。
騰出“千米岸線”,點亮綠色長廊;告別“圍網”時代,重繪“清江畫廊”;圍繞“環庫”修路,扮靚庫區生態……兩岸青山,一江碧水,成為了該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共同見證。
搬遷騰岸,江邊呈現垂柳依依
這是位于宜昌市猇亭區的宜昌新材料產業園,又稱“飛地經濟”園區,是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它是宜昌興發集團為了保護庫區生態,從興山縣走出來而興建的。該公司是三峽庫區最大的移民搬遷企業和全國最大的精細磷化工企業,總資產318億元,員工1.05萬人,安置庫區移民4743人。
由于歷史局限,公司主產品廠區布局在長江岸邊,對母親河構成嚴重污染,一度成為沿江人民揮之不去的“夢魘”。
還江于民,也是還綠于民。在啟動搬遷7萬噸草甘膦等裝置并提檔升級的同時,該公司對搬遷騰出的900多米長江岸線、800多畝廠房原址進行了植被、復綠等環節的生態修復,打造而成的沿江綠化景觀帶,新植的樹木相繼成活,在熠熠的陽光下舒展著新綠。
如今,走進興發集團猇亭工業園內,不再是曾將長江擠壓得喘不過氣來的臨江熱電廠廠房,而是搬遷拆除后騰出的近千米岸線,江邊垂柳依依。
“5月10日,公司200多名工人對熱電廠等多個廠房進行拆除”,該公司董事長李國璋說,“拆除沒使用爆破,甚至大型機械設備都沒上,由工人采用小型工具切割搬運,就是為避免搬遷造成二次污染。”
“這次能順利地對熱電廠等多個廠房進行拆除和對部分生產設備進行搬遷,得益于宜昌市委、市政府的果敢決策以及農發行的信貸支持”,李國璋介紹到。
2017年,宜昌發起“清零行動”,3年內沿江一公里內化工企業關停搬遷。拉開了史無前例的化工企業專項整治行動大幕。“清零行動”共涉及企業134家,這意味著,宜昌三分之二的化工企業將會“關、搬、轉”。興發集團沿江一公里內的部分廠房也在拆、搬之列。
“我行主動融入長江大保護國家戰略之中,向興發集團投入重點建設基金3.76億元,投放貸款18.2億元”,湖北分行基礎設施部門負責人介紹說,支持興發集團從大局出發,嚴格遵循“關停、轉型、搬遷、治污、復綠”工作思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全力推進綠色轉型。
該行支持宜昌興發集團“化工圍江”
拆除網箱,清江再現碧波蕩漾
清江是長江在湖北省境內第二大支流,發源于恩施州利川市,流經恩施、宜昌兩地,在宜都市陸城三江地區注入長江。清江流域曾一度形成了亦江亦湖的奇妙自然景觀。
站在清江高壩庫區一座山坡上,遙看清江兩岸,峰巒疊峰,直刺蒼穹,湖內翡翠般的島嶼星羅棋布。再看山下碧波蕩漾的清江美景,但在兩年前,高壩庫區網箱養殖面積達86萬多平方米,擁有養殖網箱4萬多個,密集的地方幾乎看不到江面。由于水產養殖造成水體污染,生產生活用水水質明顯下降,誰都不愿意將這里與清江宜都段近20萬人的飲用水源地聯系到一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隨著流域多座水電樞紐工程的興建和運行,清江的河道變成了湖泊,水流流量,水溫改變,流速減緩,隨著自凈化能力的明顯削弱,為淡水產品養殖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至2016年初,清江流域宜都段有漁業養殖戶555戶”宜都支行負責人介紹說,近幾年來,擅自擴大養殖規模、投放肥糞,污水直排等違規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無序泛濫的網箱養殖,直接導致高壩洲庫區水質明顯下降,至2016年為Ⅲ類,網箱養殖較為集中的鄢家沱斷面甚至出現過劣Ⅴ類水質。
清江水體由此受到了嚴重污染,已危及清江生態安全和宜都人民飲水安全,保護清江迫在眉睫。2016年4月,宜都市政府決定全面啟動拆除清江高壩洲庫區所有網箱及網箱附屬設施工作,通過發展工廠化養殖引導漁民上岸,實現“拆網箱,不拆產業”,推進水產業轉型升級。隨著湖北分行首筆1.5億元信貸資金放到位,清江上第一個被拆除的網箱養殖戶楊愛民獲得了20多萬元的補償款,標志著宜都段養殖網箱拆除工作正式啟動。
“我行主動作為,創新貸款品種,協商采取‘政府主導,委托代建,實體承貸,收益覆蓋’的模式,支持該市政府啟動了清江流域宜都段退漁水生態保護工程項目,及時發放2億元貸款”宜昌市分行信貸部門負責人介紹說,該項貸款用于河道治理工程,取締清江高壩洲庫區網箱養殖面積450畝,實施生態修復和水質凈化工程;在清江沿岸新建三江嘴生態濕地、漢洋坪生態濕地2個具有控制污染和水土流失的生態濕地系統保護區。
該行支持的清江退漁項目
修環庫路,庫區展現生態綠網
湖北十堰市丹江口環庫公路環繞著的丹江口水庫,是一片富饒美麗的湖泊,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環庫公路是連接了丹江口市、鄖西縣、十堰市鄖陽區和武當山特區等4個縣市區、17個主要鄉鎮的環形公路網。
近年來,十堰市圍繞“打造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與國家級核心水源地”目標,強化核心水源區生態文明建設。湖北分行圍繞該市的發展大計,力推綠色信貸,支持修建環湖路、武當大明峰生態文化旅游區、丹江口市漢丹港沿線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丹江口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PPP等項目,累計投放綠色信貸33.6億元。
庫區沿線每年以驚人的速度推進荒山造林。截至2019年底,庫區森林覆蓋率達65.52%,在2000余公里的庫岸線上,綠林環繞,青山滴翠,構筑起一道生態凈水屏障。
為支持漢丹港沿線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湖北分行審批丹江口交投旅游產業開發有限公司中長期扶貧貸款4億元。該項目采取具有水源地特色的‘生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圍繞環庫公路,完善當地的路網結構,建設垃圾處理站、公廁等,打造環庫公路沿線景點,營造‘岸綠、水清、景美’的濱江生態景觀,著力發展生態旅游。
項目建成后,能充分發揮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使丹江口水庫水質長期處于優質飲用水狀態,為水庫構筑起一道全新的“生態凈水屏障”的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近年來,環庫公路沿線各鄉鎮圍繞“戶脫貧,村出列,整鎮脫貧”目標展開工作,發揮企業推進生態旅游扶貧的引領作用,實施交通扶貧、旅游扶貧和產業扶貧,實現了生態扶貧和生態環境“雙提升”。
如今的環庫公路,一邊依臨清澈的丹江口水庫和多姿的島嶼,一邊是國家森林公園,沿途三季有花、四季見綠,美不勝收。在環庫路沿線上,農發行信貸支持的漢江綠谷生態園和武當大明峰生態文化旅游區兩個項目,都以“綠色”為主色調,彰顯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融。
除了發展生態旅游,庫區還依托好山好水,大力發展現代有機農業和綠色生態產業,比如農夫果園果蔬產業、武當道茶、武當道菊等,推進農旅有機融合,變“綠色”為“金色”。
庫區沿線政府立足規模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發展之路,利用農發行信貸資金,生產有機、綠色無公害、地理標志農產品——丹江口翹嘴鲌,竹溪貢米,房縣黑木耳和武當道茶等,以此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堅持走綠色轉型發展之路,庫區人如愿以償得到了饋贈。
(黃實 夏筠 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