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期間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山東省分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通過“換位沉底”式調研,不斷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和把握,聚焦全省890萬畝鹽堿地綜合治理,撲下身子、沉到一線,破解發展難題、總結支農經驗、推出“山東樣板”。截至6月末,累計審批鹽堿地綜合治理項目貸款110億元,貸款余額51億元,擦亮“農地銀行”特色品牌。
堅持問題導向、服務土地整治,助力鹽堿荒地變良田。鹽堿化被稱為土地的“頑疾”,是造成生態環境脆弱的主要因素,但鹽堿地同時也是具有開發潛力的耕地后備資源。山東分行堅持調研先行,問計于基層,問計于實踐,分析形勢、統籌謀劃、精準施策,全面推進未利用地開發、農地綜合整治等業務開展,累計投放貸款31.4億元,支持整理鹽堿土地38萬畝,新增耕地36萬畝。集中支持利津北部黃河水生態修復工程項目、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等鹽堿地土地整治項目,突破鹽堿地鹽、板、瘦等障礙性因子,推動鹽堿地改土降鹽新技術應用,配套完善農田水利、田間道路、防護林網等農田基礎設施,助力鹽堿地和荒地變為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橋涵相配套的穩產高產農田。
堅持需求導向、賦能產業振興,培育可持續發展新動能。發展鹽堿地特色產業,是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優質化、多樣化和特色化的有效手段。該行依托各地優勢特色產業,與鹽堿地改良有機結合,深度開展“訪企助企”活動,聚焦企業發展遇到的難點、堵點、痛點,掌握實情、解讀政策、靠前服務,相繼審批貸款18.6億元,支持黃河口大閘蟹、渤海對蝦等產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在鹽堿地上種下新希望。其中,貸款9500萬元支持的黃河口大閘蟹產業示范園建設項目借助灘涂鹽堿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支持灘涂鹽堿地養殖,建設標準化養殖基地2460畝,助力破解育苗難題,培育壯大“黃河口大閘蟹”品牌。
堅持目標導向、推進地力提升,打造黃渤海“新糧倉”。始終將服務“藏糧于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堅持把調查研究與理論學習、推動發展相融合,扎實推進耕地質量整治提升,加大對中低產田改造、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累計審批貸款12.5億元,積極支持地方統籌實施淋鹽壓堿、降鹽蓄墑、科學選種、測土配施、起壟覆膜等多項技術措施,圍繞“田、土、水、路、電、技、管”綜合配套,在保障糧食生產能力基礎上,實施高效節水灌溉、農田建設水肥一體化、抗旱品種推廣,以及節水品種和相關配套技術推廣。貸款3億元支持的濰坊寒亭區北部灌溉項目以鹽堿地改良為切入點,支持海水稻種植1.6萬畝,平均畝產超600公斤,構建“海水稻+”新型農旅綜合體和產業生態圈,促進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可持續增長。
堅持結果導向、聚焦種子改良,構建鹽堿地治理新方向。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科技創新是武器。該行將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支持推進鹽堿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支持建設旱堿麥等優質農產品育繁推示范區,構建種子、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支持引進推廣適應不同鹽堿梯度的植物新品種,通過生態化利用和種業創新實現鹽堿地“功能再造”,使鹽堿地在產量高、品種好的耐鹽堿作物助力下蝶變重生,開拓出“新糧倉”“果蔬倉”。貸款16億元支持國家科技部批復設立的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項目,對加速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