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省分行立足糧食銀行職能定位,積極踐行大食物觀,不斷由“糧”向“食”拓展信貸領域,近5年累計投放糧棉油與產業類貸款748.95億元,貸款余額424.07億元,持續為建設更高水平的三秦糧倉貢獻農發行智慧和力量。
向傳統耕地要食物,讓“飯碗”端穩端牢
有“八百里秦川”之稱的關中平原盛產優質小麥,是三秦人民賴以生存的食糧。陜西分行始終牢記“因糧而生”的初心使命,立足全國小麥主產區實際,2021年以來,累放糧油貸款248.1億元,支持全省糧油收購市場份額占比由2020年的54.7%上升到2023年的65%,充分發揮糧食收購資金供應主渠道作用。
▲陜西分行信貸支持的大荔縣夏糧收購場景
三夏時節,近40℃的驕陽下,陜西糧農集團的各個糧食收購網點都能看到排起長隊的運輸車輛、高速運轉的收糧設備以及擼起袖子扦樣、檢驗的工作人員,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陜西糧農集團是省屬大型糧食集團,年收購小麥占陜西商品小麥量約50%,面粉加工能力居西北首位。2020年以來,陜西分行累計向該企業投放貸款94.68億元,支持購進糧油約83億斤,有效保障區域糧食穩價保供。
2023年5月,陜西突如其來的強降雨對當年夏收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陜西分行迅速行動,深入現場開展調研,了解收購資金需求,采用“統貸聯動”模式,僅用時2天就完成了8100萬元的夏收貸款審批,全力做好不達標小麥托底收購資金供應,保障種糧農民利益。2021年以來,累放糧油儲備及輪換貸款179.93億元,夏糧、秋糧收購貸款166.6億元,支持企業購進夏糧、秋糧138.78億斤。
向土地和科技要產能,提升土地“含金量”
行走在咸陽市三原縣的高標準農田里,一幅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畫卷映入眼簾。陜西分行深入落實“藏糧于地”戰略,應用“政府+公司+農戶”模式,2022年向三原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審批貸款1.23億元,該筆貸款成為陜西省金融機構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首筆貸款。2021年以來,累放農地類貸款37.49億元,全力支持18萬余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農田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等工程,助力糧食畝產提升30%。
鹽堿地嚴重制約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但同時也是“潛在糧倉”。2021年秋季,一場強降雨導致渭北近200多萬畝農田受災、19萬畝農作物絕收,經濟損失達到15億元。陜西分行聚焦省“十四五”水利重點項目,累計向渭南市農田排水(堿)恢復保護工程審批貸款14.2億元,通過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解決農田排堿、耕地鹽堿化,助力8個鄉鎮、158個村落、22萬口居民、3.6萬余脫貧人口實現增收致富、糧食豐收。昔日一塊塊“十年九不收”的鹽堿地,如今已變成金燦燦、綠油油的米糧倉、蔬果園、魚蝦池。
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國家隊”,楊凌示范區以打造旱區種業硅谷為目標,持續用科技攥緊種業“芯片”,端牢“中國飯碗”。陜西分行積極助力種業振興,2019年以來累計投放農業科技貸款60.5億元、種業貸款13億元,聚焦種業創新、成果轉化,帶動楊凌種業產業園吸引入駐種業企業87家,提供就業崗位5000多個,種子年交易額達到約8億元,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農牧良種集散地,加速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助力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培育“楊凌良種”。
向森林農牧要營養,點“綠”成“金”促共富
位于秦嶺南麓深處的商洛市,盛產的小小木耳一頭連著百姓餐桌、一頭連著民生產業。陜西分行聚焦商洛“4+X菌果藥畜”富農產業規劃,2021年,向和豐陽光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投放1.75億元,助力商洛打造“山陽硒耳”“山陽香菇”“山陽天麻”等農產品品牌,推進商洛市食用菌產業化、綠色化、高端化、集約化、集群化高質量發展,切實滿足人們對健康飲食的要求以及市場對食用菌多樣化的需求。
▲陜西分行信貸支持的奶山羊縣域特色產業
羊奶被稱為“奶中之王”。關中平原北部的富平縣,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了世界聞名的奶山羊,素有“奶山羊之鄉”的美譽。陜西分行聚焦“千億級奶山羊產業”發展規劃,2019年以來累計向紅星美羚乳業發放各類信貸資金3.86億元,助力企業發展壯大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讓當地村民共享特色產業發展紅利。
全國每產出9個蘋果,就有1個來自延安。眼下,陜北的黃土高原上,漫山遍野的蘋果樹掛滿了紅色的果實,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果香,一派豐收喜悅的景象。陜西分行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積極發展特色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讓“果盤子”更加豐盈。?2019年以來,累計向80余戶果業企業提供14億元資金支持,讓小小紅蘋果成為“健康果”“致富果”。
近5年來,陜西分行依托地方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和“3+X”特色產業發展規劃,不斷加大對蘋果、奶山羊、木耳、生豬等特色產業鏈供應鏈信貸支持力度,累放農業現代化貸款344.95億元,助力壯大特色經濟、聯農帶農經濟、村級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