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分行始終堅持把服務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支農履責的重中之重,深化落實“全糧、全鏈、全行、全力”發展思路,夏收貸款投放連續6年位居全系統首位,秋收貸款投放連續4年位居全系統第二。截至7月末,全省糧棉油貸款余額849.78億元,凈增76.87億元;今年以來,夏收貸款投放166億元,其中市場化貸款投放110億元,均位居全系統首位,貸款余額、凈增均創歷史新高,奮力書寫好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江蘇答卷”。
▲滿載小麥的貨輪抵達江蘇華穗糧食有限公司糧食專用碼頭
堅持聚焦主業,全力賦能糧食大循環。堅守辦行初心,牢牢把握糧棉油信貸這個立行之本、發展之基。立足夏、秋收兩個“重頭戲”,壓緊壓實各方責任。與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中儲糧江蘇分公司等部門第一時間召開聯席會議部署全省糧食收購工作;行領導會同當地糧食部門深入田間地頭調研糧食生產、收購、倉容等情況,研判市場形勢掌握一手信息;提前開展190家客戶評級授信工作,備足首批信貸資金200億元,做到“錢等糧”。近三年支持收購量占地區全社會收購量的65%以上,有效發揮糧食收購資金供應主渠道作用。統籌抓好政策性收儲和市場化收購,健全中央和地方各級儲備體系,配合地方糧食儲備體制機制改革,做到“應支持盡支持、能支持盡支持”。支持多元化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發揮中糧、中儲糧、省糧食集團和地方國有糧食企業等市場化收購“主力軍”作用,大力支持“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業務模式,支持糧食品種由小麥、稻谷、玉米等口糧向高粱等特色糧油品種延伸,近三年市場化貸款投放量占比分別為49%、53%、64%。充分發揮江蘇糧食進口重要物流樞紐優勢,總省市縣四級行聯動推進本外幣一體化營銷,依托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大宗商品線上貿易平臺,與廣東分行跨省聯合辦理中糧四海豐進口大豆業務,促進糧食流通國內國際“雙循環”。2023年以來,累計支持中糧四海豐(張家港)有限公司、江蘇皋港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等10家糧企進口糧食超過540萬噸,辦理國際結算31億美元。
▲江蘇分行信貸支持的無錫市糧食和物資應急保障服務中心項目
堅持創新引領,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主動適應新形勢,不斷提升響應政策和適應市場的履職質效。圍繞科技金融做文章,積極踐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23年以來,先后支持常州市金壇區朱林鎮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宜興市徐舍片區農田連片綜合整治等204個項目,累放農地貸款520.9億元,其中投放高標準農田建設貸款162.77億元,支持建設高標準農田179萬畝;科技賦能現代種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等研發和轉化應用,累放農技貸款66.48億元、種業貸款49億元。圍繞普惠金融做文章,多措并舉有效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落實減費讓利普惠金融政策,執行優惠資金利率,大力推廣“糧食共同擔保基金+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建立政銀企三方風險共擔、齊抓共管機制,每年通過糧食共同擔保基金模式投放貸款超過120億元,基金規模和基金項下貸款投放量均居全系統首位,基金項下貸款投放量約占全系統的三成。圍繞數字金融做文章,加快糧食信貸業務數字化轉型,探索創新“運單貸”供應鏈金融模式,以南方小麥交易市場為核心企業,滿足交易平臺上下游企業在市場化糧食競買和運輸途中的資金需求;創新推廣數字人民幣對農支付結算業務,截至目前,蘇州、泰州、徐州等分行對25家糧企應用數幣結算金額超過30億元。
堅持筑牢根基,進一步統籌各方力量。建立健全支撐保障體系,為高質量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堅實基礎。加強客戶群建設,大力開展“服務基層新春行”、“四個一”專項營銷和“初夏促轉化”活動。在南京、南通、蘇州、常州、鹽城等地市舉辦業務推介會,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重點項目精準發力。推動南京糧食集團有限公司應急保供中心3.5億元全省金融機構首單“平急兩用”項目落地,提升全省應急物資綜合保障能力;新營銷省儲備糧公司下屬6個子公司新建糧食倉儲設施、啟東市糧食安全和應急物資儲備庫碼頭工程等17個項目,金額超過30億元。加強基礎管理,完善責任體系,堅持“一把手”負責制,各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加大考核激勵,突出重點、鼓勵創新。嚴格信貸基礎管理,提升各類檢查質效。采取培訓指導、跟班學習、實戰訓練等形式,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加強外部協調,定期走訪各級地方黨政、糧食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邀請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及19家涉糧央企、省市縣屬國企以及行業龍頭企業參加“共護糧安、共創未來”政銀企座談會;與南京新農發展集團籌備成立有28家成員單位的稻米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黨建聯盟,開展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創新共研、人才共育、文明共創、發展共贏“六共”活動,扎實推進黨建與業務發展深度融合;與監管部門常態化聯合開展夏、秋兩季“中央主流媒體下基層”采風活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持續擦亮“糧食銀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