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我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過去一年,農業農村發展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
作為我國唯一一家農業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自覺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全局來思考謀劃推進工作,緊緊圍繞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糧食供給、農業生產、鄉村建設、增收致富等領域持續發力,積極發展普惠金融,持續優惠支農、讓利于農,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不斷貢獻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并再次強調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農發行將如何聚焦主責主業,深耕“三農”、服務“三農”,繼續為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作出貢獻?《金融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錢文揮。
《金融時報》記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聚焦“三農”工作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請問《政府工作報告》對農發行做好今年的“三農”工作帶來了哪些重要影響?
錢文揮: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強調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從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毫不放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穩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等三個方面,通過抓好糧食生產、加強耕地保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農民生活保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等重點任務,對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行了部署。這些內容與農發行的履職緊密相關,是我們重點關注的。
農發行作為全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金融支農為己任,當好政府和市場的橋梁、戰略落地的工具、宏觀調控的手段、政策扶持的渠道和引導市場的標桿。
過去一年,全行累計投放貸款2.78萬億元,貸款凈增連續兩年超過1萬億元,金融支農更加有力;資產總額超過10萬億元,取得歷史性突破;連續6年在中央單位定點幫扶考核評價中獲得“好”的最高等次,連續3年在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中獲得“優秀”,連續多年在財政部績效評價中保持“優秀”,充分發揮了政策性銀行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的職能作用。
我們將在新的一年中,把《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三農”重點任務當作金融服務的重點,全力以赴加大支持力度,更好地發揮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金融時報》記者: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找準鄉村振興的切入點。對于農發行來說,今年服務鄉村振興的切入點在哪里?
錢文揮:“千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從農村環境整治入手,由點及面、迭代升級,20年來持續努力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創造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農發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千萬工程”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開展蹲點調研,加強頂層設計,調研成果作為總行黨委主題教育正面典型案例得到中央指導組肯定,相繼出臺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全力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全力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高質量服務“千萬工程”等3個貫徹落實意見,不斷完善覆蓋“千萬工程”重點領域的制度、產品、政策體系。
下一步,我們將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以“千萬工程”經驗為指引,專注主責主業,加大支農力度,全力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強國建設。
一是推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常態化長效化。深刻感悟“千萬工程”蘊含的為民情懷,堅持人民金融為人民,進一步強化政策性金融服務,助力解決“三農”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突出問題。認真學習借鑒案例所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進一步完善農發行服務鄉村振興工作機制、思路舉措,持續提升工作質量和水平。結合各地資源稟賦、發展規劃和“三農”實際,圍繞人居環境整治、城鄉融合發展、鄉村優勢特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等重點工作,因地制宜確定支持策略和服務重點,不斷提升服務質效。
二是持之以恒全力服務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全力服務國家糧食安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農業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區域發展戰略等六大領域,著力打造糧食銀行、農地銀行、水利銀行和綠色銀行“四個銀行”品牌形象,重點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努力滿足“三農”領域全方位、多層次政策性金融需求。
三是凝神聚力創新探索做好五篇大文章。全力發展科技金融,重點支持現代種業、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發展,助力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加大對人居環境整治、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支持力度,支持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積極發展普惠金融,注重信貸支農對改善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的成效。著力發展養老金融,積極支持縣域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助力發展“銀發經濟”。加速發展數字金融,實施數字賦能工程,著力提升數字服務、數字決策、數字管理、數字運營、數字監督的能力水平。
《金融時報》記者:您認為當前階段,我國在建設農業強國方面,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今年,農發行在助力建設農業強國方面會重點做好哪些工作?
錢文揮: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用一組組精確的數據、一項項務實的措施,充分表明我國農業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由于人均資源不足、底子薄、欠賬多,農業生產效率效益較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后于城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仍然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然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只有農業農村的發展速度快于全國的平均速度,金融服務“三農”的發展速度快于其他領域,才能加快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農發行將深刻領會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的方針政策,強化政策性銀行職能定位,深入推進“八項改革”“八大工程”,聚焦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支農力度。
一是全力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堅定不移守護“大國糧倉”。及時足額保障中央事權糧棉油儲備輪換及調控資金需求,大力支持地方糧食儲備增儲和地方政府調控收購,積極支持糧油市場化購銷。全力服務“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重點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鹽堿地治理改良和綜合利用等,支持解決種業“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支持農林牧漁并舉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二是全力服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助力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聚焦支持補短板促發展項目,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成果,大力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等重點區域,積極支持吸收脫貧群眾就業、帶動脫貧群眾發展生產的項目,持續做好定點幫扶、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東西部協作、萬企興萬村等工作。
三是全力服務農業現代化,助力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因地制宜支持鄉村特色產業和富民產業,大力支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項目,積極支持“平急兩用”物流大倉建設,以及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產地銷地冷鏈集配中心等,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四是全力服務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加快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突出支持水利和農村路網建設,著力支持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重點支持水、電、路、氣、熱等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醫療、教育、養老、托育等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大力支持“三大工程”建設,積極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城郊大倉物流和市政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
五是全力服務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大力支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點支持廁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傳統村落保護、數字鄉村等,著力支持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一體保護修復、森林草原提質增效增匯,積極支持太陽能、風能、氫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和儲能。
六是全力服務區域協調發展,助力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深入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等,積極支持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長三角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高質量發展。
《金融時報》記者:從去年到今年,新質生產力一詞高頻出現。在農業領域,同樣十分重視發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培育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請問今年農發行在助力新質生產力培育方面有哪些規劃?
錢文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深刻指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深刻闡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學方法、行動要求和需要避免的問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農發行要全面把握“三農”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外延、模式、方式,準確把握本質特點,結合五篇大文章中的科技金融,聚焦新產業、新技術、新設施、新裝備的運用,助力新質生產力培育,為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注入強大動能。
一是突出支持農業產業創新發展。圍繞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需要,加快推進種業全產業鏈發展,支持農作物、畜禽、水產良種繁育推一體化,助力突破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圍繞新一輪產業變革,推動智慧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示范應用,支持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技術、區塊鏈等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圍繞生產技術革命性進步,支持無人駕駛、遙感系統、衛星定位、北斗監測在農業全產業鏈的推廣應用;支持智能加工、精準作業、農業機器人、植保無人機等技術和裝備創新在種植養殖產業、初深精加工、運輸儲藏保質等“三農”領域的融合應用。
二是加快推動鄉村數字轉型發展。圍繞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大力支持農村光纖網絡、移動通信網絡、數字電視、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和天基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應用、農業生產數字化改造等智慧農業發展和“數商興農”行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探索支持數字技術與農村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融合發展,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提高農業生產生活效率、質量和便捷度。積極支持太陽能、風能等農村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綠色低碳發展。
三是積極支持農業科技創新轉化。充分發揮農發行政策、資金和專業優勢,帶動一批有資金、有技術、有市場的優質企業投身“土特產”新質生產力創造;培育一批涉農科技型企業;支持一批農業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平臺;扶持一批聯農帶農的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科技骨干企業等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形成新質生產力。
同時,提升農發行自身新質生產力,與數字金融這篇大文章相結合,持續加強對先進技術產業化、綠色低碳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組合運用,強化科技賦能,整體推進全行數字化轉型發展,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
《金融時報》記者:金融是支持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您認為,接下來金融在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和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方面,如何才能夠發揮出更大作用?
錢文揮:為更好發揮金融特別是政策性金融在支持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等方面作用,在深化改革創新方面我有兩點建議:
一是加快推進政策性銀行立法。面對新時代深化金融改革、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亟須加快政策性銀行立法。按照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抓住政策性銀行成立三十周年契機,建議加快推動政策性銀行法納入國家(專項)立法計劃,研究明確政策性銀行法律屬性、經營原則、功能定位、履職范圍、業務邊界及動態調整機制、資金來源、差異化監管、績效考評機制等。通過立法保障政策性銀行更加聚焦職能定位和主責主業,為及時有效服務國家戰略提供法律支撐,也為政策性銀行依法經營、監管部門依法監管協調提供依據。
二是加強投融資模式創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千萬工程”重點領域項目普遍具有較強的公共屬性,前期投入大、正外部性強、回報周期長、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一定程度出現了投融資不暢問題。在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推動創新構建科學合理的投資回報機制,特別是項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派生產生的政府性收入,不僅不會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還能有效緩解政府投資壓力并促進財政增收,可允許將其作為企業合規還本付息來源,或通過注入承貸主體等方式增強償債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各方參與的積極性,確保在不依靠政府額外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實現“千萬工程”項目自身收益平衡。
(作者:記者 左希 編輯:楊喜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