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
明天,9月23日,我國將迎來秋分節氣。春種秋收,春華秋實——此時,一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累累碩果。而作為有著數千年農業文明的古老中國,“五谷蕃熟,穰穰滿家”則被視作國泰民安的“標配”。
這天,也是中國農民豐收節。前不久發布的權威數據顯示,在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全球極端天氣多發的形勢下,我國夏糧豐收、早稻增產,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農雖舊業,其命惟新”,高質量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而如何讓豐收變增收,護好糧食安全,讓14億人民端牢端穩“中國飯碗”,無疑是最為首要而艱巨的課題。
正因為如此,當人們共慶五谷豐登之時,有一句話也常在耳畔:“所謂歲月靜好,只因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而其中,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就是這樣一家金融機構。
作為我國唯一一家農業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下簡稱“農發行”)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己任,堅決落實國家糧食宏觀調控政策, 不斷優化信貸政策,創新信貸模式,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全力服務農業生產促豐收,確保糧食購銷儲運暢通,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初步統計,今年以來,農發行累計投放糧油收購貸款近2000億元,有效保護了種糧農民利益,維護了糧食市場穩定,夯實了國家糧食安全根基;累放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鹽堿地綜合利用等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貸款2452億元,進一步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打下堅實基礎。
確保收儲資金供應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今年5月下旬,產糧大省河南遭遇十年來最嚴重的“爛場雨”。眼看已經成熟的小麥出現大面積黑穗、發芽、倒伏,對于辛勤勞作一年的糧農們來說,這無異于晴天霹靂。
顯然,面對自然災害的強大破壞性,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搶救,不僅會導致糧食減產、農作物質量欠佳,還可能對當地農業發展造成更大的損失。
災情就是命令。農發行黨委第一時間派調研組赴河南實地了解情況,指導河南分行及時成立工作專班,迅速組織研究受損小麥問題,積極參與省政府受損小麥收購處置政策的制定,全力做好收購資金保障工作。
與此同時,農發行及時開辟綠色辦貸通道,優先調查、優先審批,提前發放鋪底資金,并保持網銀、手機銀行“7×24”小時服務通暢。截至8月15日,農發行河南省分行累計向地方政府指定的112家收儲企業投放地方調控糧油貸款74億元,有效托住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保護了種糧農民利益。
農發行的行動與擔當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認可,河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高度評價。
令人關注的是,今年入夏以來,除河南以外,我國多地受到氣象災害的侵襲。不過,雖然天災對農業增產豐收形成不小壓力,但并不足以對糧食安全構成威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國擁有強大的糧食儲備能力。而這,也與農業政策性金融的傾力支持密不可分。
實際上,全力保障政策性糧油收儲資金供應,確保各類儲備調控任務順利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農發行的神圣使命,也是農發行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最有力的體現。而糧食儲備業務則可謂農發行立行之基的“第一塊磚”。
據了解,中央儲備糧是國家儲備的用于調節全國糧食供求總量、穩定糧食市場,以及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其他突發事件等情況的糧食和食用油。作為糧食儲備業務主辦銀行,農發行按照國家糧食主管部門下達的儲備計劃和政策規定,優先安排信貸規模及時足額提供儲備增儲和輪換信貸資金,保障國家儲備糧油增儲和輪換計劃順利執行,并對發放的信貸資金和糧食庫存實行“封閉運行”管理,確保資金和庫存安全。
特別是,近年來為了支持糧食收儲制度市場化改革,保護種糧農民利益,農發行按照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防控風險的指導思想和“保收儲、增供給、當主導、防風險”的總體要求,積極創新信貸產品和支持模式,調整優化客戶布局,加大糧油市場化購銷支持力度,牢牢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倉廩實,天下安。據統計,2022年農發行累計投放市場化購銷貸款近2200億元,支持糧油貿易和加工企業超過2700戶,涵蓋了中糧集團、中國供銷、北大荒集團、冀糧集團、遼糧集團、廈門象嶼集團等一大批糧油骨干企業,以及市場“毛細血管”的中小微糧食企業,共同構建起保供穩市的市場化客戶載體。
豐收變增收,收購環節是關鍵。2023年,農發行提前謀劃,組織21個夏糧收購省份相關機構,集中開展收儲企業回訪工作,安排1100億元信貸資金專門用于夏糧收購,切實做到了“錢等糧”。
而作為全年糧食收購的首戰,夏糧收購期間,農發行優化服務,各級行開通貸款審批“綠色通道”,落實限時辦貸;同時優先使用網銀系統結算支付收購資金,并提供全天候服務,基本實現農民售糧款“秒到賬”。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重若千鈞。截至2022年,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8年豐收,站在1.3萬億斤高水平上,但越往前走難度也越大。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保障糧食安全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端牢飯碗必須依靠自己——而這正是農發行踐行初心使命的動力所在。
服務“藏糧于地” 探索融資新模式
如果說,糧食儲備能力決定了糧食安全的下限;那么,糧食生產能力則決定了糧食安全的上限。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作為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提出,到2030年全國要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
毫無疑問,要把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工作任務繁重,資金需求量巨大。資金怎么籌、農田怎么建、產業怎么搞、價值怎么挖、風險怎么控……面對落實執行過程中的堵點淤點難點,探索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融資模式創新的有效路徑,成為農業政策性金融的重大課題。
令人鼓舞的是,來自農發行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其農地貸款規模已超7000億元,較年初增幅近40%。
據了解,今年以來,農發行牢牢抓住耕地這一關鍵要害,優化信貸政策,創新“農地+”融資模式,強化部門聯動,積極配合國家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鹽堿地綜合利用,在廣袤的田野上樹起了“農地銀行”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為探究政策性金融支持農田建設的有效路徑,深入了解摸清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及投融資現狀,找準投融資中的痛點、難點,行領導先后赴13個省開展實地調研,理論聯系實際探尋提升“藏糧于地”戰略服務質效的思路辦法。
農發行還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先后出臺“農地銀行”發展規劃綱要、推動農地業務高質量發展、黑土地保護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專項意見,不斷優化信貸政策,配套授權、利率、期限等差異化信貸優惠政策,努力提升信貸政策匹配度。
堅定推動“藏糧于地”戰略走深走實,農發行創新成果遍地開花——
在黑龍江,數字賦能高標準農田托管及新型經營主體融資模式,成為最突出的亮點。農發行積極對接北大荒集團等大型涉農社會化服務企業,量身設計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方案,打造小微智貸供應鏈訂單貸——北大荒場景。通過政策性資金支持高標準農田流轉和全程托管種植,實現模式創新,補齊高標準農田建設后運營短板,建立起帶農聯農利益聯結機制,推動了農業種植環節現代化發展。截至今年8月末,農發行黑龍江省分行已向95戶種植貸客戶投放貸款8.76億元,支持黑土地托管面積達到81.37萬畝,推動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實現可持續適度規模經營。
在湖南,為打造農業全產業鏈,讓農民能夠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農發行依托郴州市桂陽縣“桂陽辣椒”這一地方特色產業,采用“高標準農田+產業導入”模式,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特色產業等統籌謀劃、同步設計,發放2.73億元農地貸款支持桂陽縣高標準農田與鄉村產業振興建設項目,通過建設10萬畝高標準農田、3萬畝“桂陽辣椒”示范種植基地,挖掘耕地穩產增產潛力,為筑牢當地糧食生產根基、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將農地與供應鏈金融相結合,找準高標準農田等農地項目建設鏈條上的資金需求點,實現精準有效支持;將農地與產業導入相結合,將土地流轉、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保護與設施農業、規模種養、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加工等內容有機結合,同步推進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和鄉村產業振興;將農地與綜合整治相結合,縱向延伸產業鏈,橫向融合多業態,在時間上向產能提升、轉租收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現金流,空間上向用地騰挪、權益價值要現金流,用系統性思維探索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路徑;將農地與線上業務相結合,以上下游企業間的現金流關系為抓手,運用數字化手段把傳統土地流轉和全程托管種植類貸款線上化,促進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圍繞破解高標準農田建設融資不暢問題,農發行的創新可謂層出不窮,極大地激發了農村土地資源活力,為社會資本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了路徑、積累了經驗。
推動“藏糧于技” 做強中國“芯片”
種子是糧食的“芯片”,種子好,糧才好。
在我國,提起袁隆平院士,幾乎無人不知。正是他研究出的雜交水稻,解決了我國兩千多年來因糧食短缺而出現的國家危機——“藏糧于技”促豐產、保障糧食安全,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此。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種子問題,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做強中國“芯”,端穩中國糧。然而,由于種業具有投入大、環節多、周期長、技術要求高等特征,目前我國種業融資風險分散機制尚不健全,導致種業企業存在股權融資難、承保風險分散難等問題,亟待金融機構探索破題。
今年6月,國家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強種業振興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金融支撐,精準滿足國家種業基地和重點企業融資需求。
為更好地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作用,農發行先后出臺支持農業科技信貸業務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支持種業振興等專項意見,并明確提出,確保“十四五”期間安排信貸資金不少于1000億元,切實強化政策保障,為種業企業提供強有力金融支持。
甘肅張掖是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年種植面積在100多萬畝,年產優質雜交玉米種子4.5億公斤,產量占全國大田玉米用種量的40%以上。
為支持當地種業振興,助力張掖國家玉米種子產業園建設,農發行甘肅省分行量身定制融資方案,強化融資模式創新,整合園區內制種企業優勢和基地優勢,通過集約化運作、品牌化經營,形成了“六統一”,即:優勢基地統一生產、智慧園區統一加工、統一倉儲、統一包裝、統一交易、統一結算,從而實現了資源、要素、市場相統一,建立了甘州區種業發展“硅谷”。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充分發揮張掖玉米種業產業化程度最高、聯系農戶最廣、占農民收入比重最大、農業效益最為顯著、產業扶貧帶動能力最強的產業優勢,集聚種子產業產能,構建起育繁推一體化鏈接體系,有力推動了玉米種業發展。
由于產業園的建設有利于引導農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科研推廣機構等到園區創業,通過土地、資金、技術等入股的形式,建立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和利益聯結機制,帶動了農民增收。而項目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民參與,形成了各方互利互贏的局面。據初步估計,未來項目建成后銷售年凈利潤可達到5000萬元左右。
在農發行,全力服務“藏糧于技”戰略與種業振興,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特別是今年以來,農發行積極推進農業科技與種業信貸業務高質量發展,農業科技貸款今年累放267億元,截至8月末余額超800億元,余額較年初增幅13.17%;種業全產業鏈貸款今年累放248億元,貸款余額超700億元,余額較年初增幅45.57%。
助力糧食流通 激發購銷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糧食豐產增收并不是僅僅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就能實現的,它的背后,是一項復雜涵蓋領域廣、鏈條長、主體多、規模大的系統工程,金融支持更需要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不斷加快服務創新。
今年8月26日,第五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在鄭州市國際會展中心開幕,農發行首次設立金融服務展區,就吸引了大量參會代表駐足參觀洽談。而會議期間該行開展的糧食供應鏈金融推介活動更成為一大亮點。農發行通過組織河南、貴州等多地糧食企業開展產銷對接,參加銀企戰略合作簽約活動,有效促進了糧食流通,推動了糧食產供銷銜接。
據了解,為促進糧食上下游、產購銷的有效對接,近年來,農發行創新“定購貸”“訂單貸”“競拍貸”“倉單貸”等供應鏈金融模式,為糧食產銷對接提供專項服務,助力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特別是去年,農發行研發糧食產銷對接信息平臺,為糧食買賣雙方“搭臺唱戲”,并在河南、河北、福建等地糧食企業舉辦專場產銷對接推介會,配套金融服務,支持產區收糧企業與銷區用糧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截至目前,農發行已累計向達成產銷合作意向的糧食企業投放貸款1284億元。
壯大糧食產業鏈,流通服務是重要一環。而事實上,對于我國人口分布狀況而言,要確保糧食流通順暢同樣是一個重大課題。
作為國家“八大糧食物流通道”線路重要節點,國家糧食現代物流(武漢)基地暨國家稻米交易中心項目,也是服務“一帶一路”和支持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性項目。據悉,該項目依托糧食現代物流基地形成港口、貿易、物流、金融等多層次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貨物流、資金流、數據流、信息流于一體的綜合服務生態鏈和全產業金融鏈。
為支持該項目一期建設順利進行,農發行湖北省分行投放貸款6.5億元。值得關注的是,項目建成后,將使武漢成為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糧食物流戰略支點,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與上述項目同樣具有戰略意義的還有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糧庫有限責任公司糧食現代物流項目。在農發行大力支持下,該項目一期建設獲得2.6億元倉儲(物流)設施貸款,有效保障了農墾系統資金及時供應。更重要的是,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北大荒產地供應庫、物流節點庫、城市分銷庫和交易轉化中心“三庫一中心”戰略的重要物流節點,從而有效提升東北地區糧食流通能力,提高區域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東北地區經濟振興。
……
就在近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官網顯示,今年夏糧上市以來,我國市場購銷活躍。農民擇機擇價售糧,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小麥超過5700萬噸,早秈稻超過600萬噸,收購量較去年均有所增加。
而作為豐產增收背后的推手,以政策性金融之力,確保“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倉收糧、有車運糧”,農發行發揮了主要作用。(金融時報4版;金融時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