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錢文揮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耕地保護提升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明確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數據顯示,到2022年底,全國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占我國19.18億畝耕地的一半以上,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錢文揮委員表示,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推進,也出現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建設標準偏低。當前,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投資約1500元,即使按照遠期規劃逐步提高至畝均3000元,在施工條件較好地塊越來越少、建設難度不斷增大、建設成本持續攀升的情況下,實現中央提出的“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質量要求也有一定困難。二是資金籌措難度較大。按照畝均投資不低于3000元計算,要將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并同步完成改造提升任務,未來建設總投資將超過4萬億元,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各類剛性民生支出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僅依靠財政投入完成中央下達任務存在一定困難。三是社會資本投資意愿不強。雖然國家明確提出要不斷加大政府引導和財政撬動力度,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共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但受投資回報機制不健全不清晰、財政撬動政策缺乏落地實施細則等因素影響,多元投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如期完成中央下達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不僅需要加大‘真金白銀’投入,更需要進一步加大投融資創新力度,有效調動多方投入積極性。”錢文揮委員建議:一是適度提高建設標準。建議在有效構建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基礎上,盡快將新建高標準農田畝均投資由目前的1500元左右提高至3000元,并綜合考慮各地區建設難度和物價成本上漲等因素動態調整,真正將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端牢中國人飯碗的“大國糧倉”。二是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投資回報機制,明確“土地兩項指標”收益可作為企業合規還本付息來源,最大限度調動和激發各方參與積極性,真正使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進得來、退得出、有收益。三是充分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作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始終將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供應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持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國土綜合整治等耕地保護提升的信貸支持力度,“十四五”以來已累計投放農地貸款4121億元,新增高標準農田和補充耕地2000余萬畝。在當前高標準農田建設籌融資難度日益加大的情況下,建議進一步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作用,為耕地保護提升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更加充足高效的低成本、長周期政策性資金支持。(李華林,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