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2024年,我國的政策性銀行迎來了三十周歲的生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策的背后本質是政治,政策性就是政治性。政策性金融是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黨和人民賦予的政治責任。長期以來,政策性金融作為逆周期調節的重要工具、產業政策調整的重要抓手和穩定金融體系的重要支撐,在保障經濟平穩運行和促進社會發展穩定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下簡稱“農發行”)在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牢牢把握政策性銀行職能定位,以服務國家戰略和“三農”事業發展為己任,堅守主責主業,有效支農履職,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主體和骨干作用不斷彰顯。在這個值得紀念的年份里,我們將通過回顧和總結的方式,進一步昂揚斗志、振奮精神,將多年來的好經驗好做法好傳統傳承發揚下去,以更加堅實的基礎、更為有力的支撐,邁向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的新征程。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業經歷了波瀾壯闊的歷史性變革。從最初的人民銀行一元體制到國有專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誕生,金融機構逐步設立完善,業務職能日益清晰。1993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進一步推動銀行商業化改革,實行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分離。政策性銀行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1994年4月19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組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通知》,并批準農發行組建方案和章程,明確農發行是直屬國務院領導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同年11月18日,農發行正式對外掛牌營業。農業政策性銀行,由此登上了我國金融行業的大舞臺。
因糧而生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農發行“因糧而生”,其成立與發展與我國糧食購銷體制發展改革的歷史密不可分。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是農發行從成立之初起就始終不變的歷史使命。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農業呈現較快發展局面,農村改革的重點轉向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由于當時宏觀調控機制尚不完善,“賣糧難”和“打白條”問題出現,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國家確定設立農業政策性銀行,初衷就是為了解決糧食收購資金供應和管理問題。成立之初,農發行的主要任務是: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承擔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代理財政性支農資金的撥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自1994年正式設立以來,農發行在逐步開展機構設置等基礎工作的同時,以解決“打白條”問題作為信貸管理的首要任務,集中做好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與管理,兼顧支持扶貧貸款等業務發展。截至1997年末,農發行糧棉油購銷儲貸款余額為6866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80%。
1998年1月,農發行總行機關從臨時辦公地點遷入位于北京西城區月壇北街的辦公樓,正式成為北京金融核心區的主要成員之一。同年3月,國務院對農發行業務范圍進行調整,使農發行能夠集中精力做好收購資金供應和管理工作。之后的6年多時間里,農發行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全面加強收購資金封閉管理,到2004年7月,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多年的糧棉油收購“打白條”問題,切實保護了農民利益,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和宏觀調控目標的實現,促進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總行
兩輪驅動 支持農業農村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后,黨和國家對“三農”戰略思想作出重大調整。2003年初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4年起,國家開始全面減免農業稅,并實行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農發行的改革創新發展,也由此進入了新的階段。
2004年7月,國務院第57次常務會議對農發行改革發展提出要求。農發行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牢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歷史機遇,先后開辦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縣域城鎮建設等新業務。其后數年間,農發行業務范圍從單一支持糧棉油收購逐步擴大到服務農業農村發展,支持對象從國有糧棉油購銷企業擴大到各類所有制涉農企業,支持產品從流動資金擴大到中長期項目,形成了糧棉油全產業鏈業務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信貸業務“兩輪驅動”的業務發展格局。同時,農發行逐步建立以市場化發行金融債券為主的融資機制,自2004年7月市場化發行首只債券后,農發行依托國家信用,不斷加大發債力度,豐富發行品種及方式,拓寬發行渠道,引導社會資金回流反哺“三農”的能力日益增強。
從2004年至2014年,農發行累放糧棉油收購貸款3.9萬億元,支持收購糧食數量常年占全社會收購量的50%以上,支持收購棉花數量常年占棉花產量的50%以上。2007年獲批開辦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業務以來,累放貸款1.7萬億元,支持水利、農業綜合開發、農民集中住房、農村路網等項目近萬個。支農范圍不斷拓寬,產品服務不斷完善,政策性金融支農功能顯著增強。同時,農發行按照現代銀行要求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基礎管理,全面推進信息化和企業文化建設。從2004年末至2014年末,農發行貸款余額從7190億元增加到2.83萬億元,資金自籌率從16%提高到90.8%。在國家沒有增加注資、沒有剝離不良資產的情況下,農發行不僅圓滿完成了國家賦予的支農任務,而且實現了內生性可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行徽
深化改革 服務鄉村全面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發行步入了改革發展的新時代新階段。2014年12月,經國務院第63次常務會議審議并報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批準,國務院正式批復了農發行改革實施總體方案。農發行積極推進改革實施總體方案落地,加快全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步伐,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作為履職發展的遵循和方向。
“十三五”期間,農發行聚焦脫貧攻堅、國家糧食安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現代化等“三農”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累計投入支農資金9.6萬億元,貸款年均增長12.27%,充分發揮了政策性金融“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職能作用。2015年11月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農發行著力構建全行全力全程扶貧工作格局,全力支持832個貧困縣脫貧摘帽。截至2020年底脫貧攻堅戰勝利收官,農發行累計投放扶貧貸款2.32萬億元,貸款余額1.5萬億元,投放額和余額均居全國金融系統首位,連續五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連續三年在中央國家機關定點扶貧工作考核中獲得“好”等次。
“十四五”時期,農發行根據新的形勢發展需要,確立“六個堅持”總體戰略和“四個全力”發展戰略,制定實施《中國農業發展銀行2021~2025年發展規劃綱要》,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全力支持國家糧食安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農業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區域協調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六大領域”,著力打造糧食銀行、農地銀行、水利銀行、綠色銀行“四個銀行”特色品牌形象。面對三年新冠疫情防控以及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艱巨繁重任務,農發行堅守使命擔當作為,各項工作穩中有進。截至2023年末,貸款余額8.79萬億元,是2014年末的3倍以上;資產總額10萬億元,取得歷史性突破;資產質量保持穩定,經營效益穩中向好,不良貸款保持金融同業較好水平。在農業政策性銀行改革發展的第三個十年里,農發行上下齊心、眾志成城,克難關、應變局、譜新篇,支農履職再上新臺階,發展動力更加強勁。
踔厲奮發 走向現代化新征程
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對農發行履職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舉旗定向、謀篇布局,為農發行工作開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三十而立”的農業政策性銀行,站到了高質量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的全新起點上。
關于做好新時代農發行工作,農發行黨委明確提出要求: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領悟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錨定金融強國、農業強國建設目標,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改革為主線,以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斗力為重要支撐,以落實監管要求、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守政策性金融職能定位,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聚力服務國家戰略和“三農”發展,切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政策性金融服務,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根據農發行制定的發展藍圖,經過“十四五”時期的改革發展,中國特色農業政策性金融制度機制將更加優化完善,服務國家戰略和規劃能力大幅提升,高質量發展取得決定性進展。到2035年,農發行服務國家戰略能力和質效全面提升,服務鄉村振興主力軍地位和先鋒模范作用全面彰顯,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全面形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全面建成現代化農業政策性銀行,打造成國際一流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
三十年櫛風沐雨,三十年春華秋實。自成立以來,農發行矢志不渝堅守金融支農主陣地,在戰勝挑戰中發展、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在中國銀行業改革發展的歷史上留下了堅實的足跡。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農業政策性銀行的農發行,正向著全新的征程闊步前行。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指引下,農發行將堅定不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永葆為民初心,勇擔支農使命,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不斷續寫“支農為國、立行為民”新篇章,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政策性銀行力量。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核心文化理念
使命
愿景
辦行理念
價值追求
宣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