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如何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錢文揮多年關注和研究的問題。今年兩會期間,他提交了《關于加大投融資模式創新全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提案》。
“截至2022年末,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畝均糧食產能增加約10%、畝均節本增效約500元,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但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推進,各類困難和問題日益增多。”錢文揮分析,一是建設標準偏低。當前,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投資約1500元,即使按照遠期規劃逐步提高至畝均3000元,在施工條件較好地塊越來越少、建設難度不斷增大、建設成本持續攀升的情況下,實現中央提出的“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質量要求也有一定困難。二是資金籌措難度較大。按照畝均投資不低于3000元計算,要將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并同步完成改造提升任務,未來建設總投資將超過4萬億元,且目前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財政資金的依賴度過高,中央資金約占總投資的80%,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各類剛性民生支出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僅依靠財政投入完成中央下達任務存在一定困難。三是社會資本投資意愿不強。受投資回報機制不健全不清晰、財政撬動政策缺乏落地實施細則等因素影響,多元投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尤其是個別地區將圍繞補充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以下簡稱“土地兩項指標”)開展的投融資模式創新,認定為涉嫌違規舉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資本投入的積極性。
“要如期完成中央下達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不僅需要加大‘真金白銀’投入,更需要進一步加大投融資創新力度,有效調動多方投入積極性。”對此,錢文揮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適度提高建設標準。在有效構建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基礎上,盡快將新建高標準農田畝均投資由目前的1500元左右提高至3000元,并綜合考慮各地區建設難度和物價成本上漲等因素動態調整,真正將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端牢中國人飯碗的“大國糧倉”。
二是明確“土地兩項指標”收益可作為企業合規還本付息來源。圍繞“土地兩項指標”拓寬投融資渠道,中央有部署、政策有支撐、現實有需求、發展有基礎。實踐中,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基礎派生的“土地兩項指標”,不僅不會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還能有效緩解政府投資壓力并促進財政增收。因此,對該模式應大力鼓勵和支持,建議盡快出臺政策進一步明確“土地兩項指標”收益可作為企業合規還本付息來源,最大限度調動和激發各方參與積極性。
三是充分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作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始終將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供應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全力配合國家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積極打造“農地銀行”特色品牌,持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國土綜合整治等耕地保護提升的信貸支持力度,“十四五”以來已累計投放農地貸款4121億元,新增高標準農田和補充耕地2000余萬畝,并同步支持了項目區優化生產布局、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在當前高標準農田建設籌融資難度日益加大的情況下,建議將農發行作為耕地保護提升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辦銀行,在有關部門指導下開展針對性的金融服務和投融資模式創新,為耕地保護提升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更加充足高效的低成本、長周期政策性資金支持。
來源 | 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