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濱,海河之畔。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天津市分行作為首家進駐津門的政策性銀行,建行三十年來,始終堅持以農為本,立足“三農”,深耕“三農”,為推動天津經濟高質量發展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5次赴天津視察調研,對天津工作作出“三個著力”“四個善作善成”等重要要求。天津分行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主動提升政治站位,傾心傾力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天津鄉村振興,貸款規模由成立之初的42億元到如今近800億元,增長了18倍,年均增幅11.1%,充分發揮了政策性銀行“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職能作用。
牢記國之大者 筑牢津門糧倉“壓艙石”
服務國家糧食安全主陣地。天津分行始終堅守主責主業,肩負起服務國家糧食安全重任。1995年至2003年,落實糧棉油收購資金封閉運行,累放糧棉油各項貸款245.4億元,有效破解農民“賣糧難”和“打白條”問題。2004年至2014年,落實“一體兩翼”和“兩輪驅動”發展戰略,全力做好糧棉油收儲工作。2015年以來,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備足備齊收儲資金,累放糧棉油各項貸款291億元,確保各級儲備糧增儲輪換計劃順利進行;積極支持市場化收購,創新推廣糧食貿易融資模式,保障小麥、玉米、大豆等增儲輪換;主動服務糧食倉儲設施項目建設,累放貸款3億元,助力增加大豆、稻谷倉儲能力提升;創新推廣“小站稻兩金增信”融資模式,累放貸款1.2億元,支持小站稻種植14萬畝,獲評天津市年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十大創新案例”。
打造作物穩產增產豐收田。聚焦服務“藏糧于地”戰略,大力支持設施農業、高標準農田、“津農精品”農字號品牌等重點領域,先后向農田水利改造提升及特色農業發展等重點項目投放貸款33.44億元,支持建設高標準農田超10萬畝,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天津糧”。全力服務“藏糧于技”和種業振興,圍繞種牛、種羊、生物工程、乳制品等重點領域,累放農業科技及種業貸款60.08億元,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拓寬全產業鏈發展覆蓋面。依托天津港口優勢,圍繞臨港糧油碼頭經濟圈,全力支持糧食進口,以國際業務為突破口,大力支持糧棉油全產業鏈發展,助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2023年,累放大豆等糧食類貸款及貿易融資21億元,支持大豆購進51萬噸,信貸投放和支持購進量分別是上年的149%和162%,在服務國家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天津市寧河區小站稻產業振興項目
彰顯責任擔當 當好創新發展“排頭兵”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天津分行立足“城市行”和“糧食主銷區”扶貧業務特點,通過精準幫扶、產業扶貧、消費扶貧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大扶貧工作力度,有效助力貧困地區脫貧摘帽。按照“四個不摘”原則,持續深化定點幫扶、東西部協作、萬企興萬村等重點工作,幫扶范圍輻射甘、吉、蒙、滇、青、桂、貴等7省深度貧困地區,累放鞏固銜接貸款82.8億元,引進無償幫扶資金212萬元,購買并幫助銷售脫貧地區農產品6036.4萬元;累放東西部協作貸款59.6億元,連續3年在人民銀行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考核中獲得“優秀”檔。
全力服務區域協同發展。將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作為戰略引領,先后與政府部門、地方政府、重點客戶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27份,加強溝通、協同發力。牢牢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積極支持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武清京津產業新城等重點平臺建設,強化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信貸支持,累計投放貸款1315億元,支持項目194個,全力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
盡職擔當履行社會責任。聚焦疫情背景下特大城市提升糧食和蔬菜自給率,加大天津市民“米袋子”“菜籃子”“奶瓶子”“肉案子”支持力度,2019至2022年,糧食市場平均占有率達到69%,確保民生供給、市場穩定。服務穩大盤堅決有力,成立工作專班、督導檢查組,聚優勢資源、舉全行之力,迅速高效推動政策性金融工作落地,提前一個季度超額完成信貸投放任務,當好服務國家宏觀大局踐行者。
▲天津市武清區特色設施農業項目
立足區域特色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圍繞落實“津濱”雙城發展戰略,綜合利用棚改、路網、水利、城鎮化等多個信貸產品,一鎮一策,支持小城鎮建設等農民住房條件改善項目60個,累計投放超600億元。一體化推進“三大工程”營銷對接,全程參與市住建委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政策制定、項目評審等工作,累放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14.55億元。聚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大力支持農村全域清潔化工程、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累放貸款31億元,支持農村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助力鄉村環境提檔升級。
筑牢綠色生態安全屏障。聚焦打造京津冀最美“后花園”,大力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信貸投放,累放貸款355億元,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圍繞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道建設等重點領域,大力支持天津市150項重大水利工程、黑臭水體、入海河流、近岸海域綜合治理等建設項目,累放貸款117億元,降低“三廢”排放,涵養城市飲用水源。推動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津城”“濱城”雙城間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累放貸款211億元,支持項目24個,造林面積達31萬畝,居全系統前列,助力打造“京津綠肺”。
破除城鄉融合發展壁壘。聚焦縣域基礎設施短板弱項,支持燃氣、供水、供熱、供電等管道管網建設和更新改造,累計投放貸款超過400多億元,惠及150個片區190個項目,促進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提升,進一步便利農民生產生活。聚焦“互聯網+”、健康養老、數字鄉村等新業態,推進農業關聯產業聚集發展,投放貸款近15億元,支持康寧靜園養老綜合體、葛沽佳沃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靜海循環經濟產業園等項目建設,促進“三產融合”發展。
▲天津市西青區鴨淀水庫儲備林項目
提升發展質效 描繪務實篤行“同心圓”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全面實施“一二三六”黨建思路,推動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為全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筑牢思想根基,持續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強化組織建設,大力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和機關“六強”黨組織創建,轄內1家基層行獲評總行“雙化”建設先進黨支部,不斷夯實基層基礎。鍛造過硬干部隊伍,持續優化隊伍年齡結構、知識結構,通過召開青年員工代表座談會、建立百人專業人才庫、創建青年15人論壇等舉措,為青年成長搭建舞臺。涵養黨風行風,抓實黨紀學習教育和常態化警示教育,強化政治監督,開展重點領域專項治理,營造風清氣正良好政治生態。深化作風建設,制定《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十六條》,深入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在總行2023年度“優秀課題成果獎”評選活動中,獲獎數量列系統前茅。
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2022年以來,天津分行聚焦城市行高質量發展主要矛盾,組織開展營銷儲備、籌資支農、創新發展“三大攻堅戰”,帶動各項工作實現新跨越。截至目前,累計促成意向項目25個,貸款客戶248個,支持涉農實體企業力度不斷加大。推進觀念、能力、作風“三轉”,堅持銀企聯動、銀政合作、同業拓展、非貸營銷“四輪驅動”,建立黨建統領、科技支撐等6項配套機制,引導社會資金回流“三農”。多項創新成果落地,投放首筆成品油貸款,實現對天津市糧食和能源儲備所需資金的獨家支持;辦理全系統糧棉油信貸領域首筆“智糧貸”業務授信并實現投放500萬元,推進糧食信貸數字化轉型;優化ACMS系統影像審核操作流程,簡化承兌匯票系統操作步驟,提升辦貸質效。
以科技賦能助力基層減負。制定集約化扁平化改革試點方案,推進數據管理集約化扁平化先行先試,形成“8個業務系統+3套校驗工具+10張源頭臺賬”數據收集、審核、校驗體系,打通監管報送與業務系統間堵點,實現轄內10個基層行、全部66張指標類報表上收至分行集中統一填審,65張轄內特色報表手工填報“動態清零”,進一步強化數據治理,提高報表集約化管理水平。
以風險合規推動行穩致遠。深入推進全面風險管理,抓住風險管理員關鍵“點”,緊扣風險報告路徑“線”,固化兩層風險管控“面”,搭建立體網格化風險管控模式,持續保持零不良、零關注。大力推進“兩基”建設,通過做實聯系行制度、發掘RPA“數字員工”應用場景、開展銀政企黨建共建活動、開展“四不”問題專項整治等,全面夯實基礎管理,穩步提高經營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