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江蘇省分行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全力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省建設,持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為進一步實現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貢獻政策性金融力量。今年上半年,產業客戶處貸款余額突破2100億元,凈增突破510億元,其中,產業客戶條線貸款余額1061億元、余額凈增308億元,鄉村振興條線貸款余額1048億元、余額凈增210億元,為江蘇新時代魚米之鄉畫卷增添絢麗色彩。
▲錫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及農業生態改造工程項目
聚焦土地擦亮“三農底色”。服務“兩藏”戰略,支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圍繞增產推進標準化,堅持量質并舉和用養結合,緊扣“十四五”時期江蘇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加大對提升改造和高效節水灌溉等高標準農田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打造“噸糧田”,投放78億元支持全省26個縣提升改造高標準農田82萬畝。圍繞增效推動全域化,用好江蘇作為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試點政策機遇,與省自然資源廳就共同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修復合作達成共識,成功開辦全省金融系統支持自然資源部整縣域推進全域綜合整治試點項目首單,有效擴大“首單效應”,集中支持全域綜合整治項目14個、整理耕地面積28.5萬畝、新增耕地面積2.7萬畝。圍繞增能實現園區化,用好“農地+”模式,將土地與設施農業、規模種養、農產品加工等領域有機結合,服務農業強省全產業鏈發展體系構建,投放超200億元貸款支持高效農業園、農業示范園等農業提質增效項目實施,實現農地高效利用。
▲大美陽山生態環境修復與農文旅融合開發(EOD)項目
整治環境增添“生態亮色”。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履行職能的重中之重。聚焦人居添綠,以住建部和省住建廳公布的傳統村落名單為抓手,授信190億元支持名單內村落38個;運用“美麗鄉村+”開發模式,支持淮陰區高家堰鎮三級先導示范區、泗洪縣天崗湖鄉和美鄉村等一批“三生融合”典型項目,并成功獲批提級總行審批的30億元貸款,用于支持運淮樞紐片區生態宜居產業示范區建設項目,助力“鄉村蝶變、產業聚變、生活躍變”。聚焦能源增綠,以農村清潔能源生產、能源網絡建設、清潔能源儲存為重點支持方向,逐一摸排整縣推進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地區名單,加大項目儲備營銷力度,授信115億元支持國家試點地區項目30個,實現農村清潔能源“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線到鏈”全覆蓋。聚焦生態復綠,推動公益性較強的生態環境治理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組合開發,加強對“1+N”模式的產業研究,率先支持全國第一批成功進入國家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項目——大美陽山生態環境修復與農文旅融合開發(EOD)項目,并以此為發展契機,迅速在全省推廣應用EOD模式,實施支持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三步走”梯隊培育戰略,累計支持國家庫、省庫EOD項目12個,推動生態價值有序實現。
▲智能溫室工業化栽培高品質綠色生態水果番茄項目
發展產業提升“幸福成色”。以服務農業現代化為抓手,有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依托品牌增值,從本地鄉土資源中發掘潛力,全面對接省內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先后支持盱眙小龍蝦、陽澄湖大閘蟹、陽山水蜜桃等50多種農產品種養殖,助力“農香徐來”“淮味千年”“宿有千香”等優質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做優做強。發展“農文旅+”等鄉村新業態,打造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地,擴大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綜合效益。依托科技增值,找準“科技生產——產業增值——農民增收”良性循環的發力點,提升農業科技金融服務支持面和覆蓋面,投放50億元貸款助力種業振興、高端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等重點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及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圍繞“生產+加工+科技”全產業鏈組織方式,推動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發展,為實現科技生產插上農業政策性金融的翅膀。依托流通增值,持續保障重要農產品流通,投放38億元流通體系貸款支持一批農批市場及涉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對接省發改委“十四五”物流領域重點項目清單企業,支持南京、蘇州、常州骨干冷鏈等物流基地建設,打通農業產業發展“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