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紫荊競盛。走進藤縣中和陶瓷產業園區生產車間,機聲隆隆,只見生產流水線上精美瓷磚源源不斷地傳送,廠房內運輸叉車絡繹不絕的往來穿梭,一片火熱的生產場景。自2011年以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分行近12億元信貸資金的支持下,集陶瓷生產和陶瓷配套服務于一體的藤縣高標準陶瓷專業園區日益興旺,吸納近2萬人就近就業。開年僅2個月,該行又瞄準打通“南國新陶都”對外運輸通道,新投放貸款近5億元支持物流樞紐建設,用政策性金融力量鋪就特色產業培育、城鄉融合發展的幸福之路。
▲藤縣中和陶瓷產業園區生產車間
藤縣中和陶瓷產業園是該行服務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該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發展縣域經濟,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工作要求,以“起步就要提速,開局就要爭先”的奮斗姿態,不斷加大縣域范圍民生基礎工程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步伐,累計投放各項貸款176億元,同比增長170%,支持城鄉一體化、棚戶區改造、產業園區、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城鄉污水垃圾治理等項目187個。截至目前,該行貸款凈增151億元,貸款余額達1428億元,貸款增速居全區金融機構前列,展現了政策性金融支持城鄉融合發展、提升城鎮化水平的“硬核擔當”。
優化城鄉用地布局,推動城鎮化發展進程。該行緊密對接國家和自治區土地政策,創新推出農地類信貸產品,按照“政府主導、公司運作、項目收益覆蓋”的融資模式,通過“土地增減掛鉤+環境整治”,支持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和完善居住區水、路、電等基礎設施,引導農村居民點集中發展,農用地集中連片,有效改善了農村耕作條件。同時,結余的掛鉤指標用于提升城鎮建設用地發展空間,緩解了經濟發展與供地緊張之間的矛盾,優化了城鄉建設用地布局。今年以來,該行累計投放農地類貸款49億元,進一步促進土地要素高效配置、合理布局,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打通城鄉融合“最后一公里”。該行充分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補短板”的職能作用,聚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堅持補短板強弱項惠民生,著力加大對經濟薄弱地區和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近三年來,累計支持全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991個,涵蓋農村污水治理項目513個、生活垃圾治理項目1525個,重點鄉鎮、民族鄉、鄉改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953個。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二中學項目
圍繞“美麗廣西”鄉村建設,助力城鄉融合發展。今年以來,累計投放71億元城鄉一體化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貸款,支持全區287個脫貧村整村提升,全力推進農村污水、垃圾處理設施、農村廁所和養老、學校、醫院以及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建設,解決281萬人用電難,5萬人安全飲水問題,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聚力農村路網建設,暢通經濟發展的交通動脈。今年以來,累計投放農村路網建設貸款3億元,支持農村路網項目8個,推動農村及市政道路新建和改造。支持棚改項目騰挪城鄉發展空間。今年以來,累計投放18億元支持柳州市、百色市、賀州市、崇左市等棚戶區改造項目,涉及拆遷改造棚戶區面積174萬平方米,新建安置房14500套,安置惠及近5萬人。其中,向靖西市新靖鎮棚戶區改造項目投放貸款近5億元,幫助超1萬棚戶區居民“出棚進樓”,有效改善生活環境,提升城鎮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靖西市新靖鎮棚戶區改造項目
“筑巢引鳳”興產業,激活城鄉融合內生動力。產業發展帶活一方經濟。該行將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有機結合,大力支持全區各地產業園區的標準廠房、“七通一平”建設,推動實現“園區興產業、產業穩就業”格局。結合各地優勢資源,支持各地建設特色鮮明、優勢集聚、產業融合、市場競爭力強的產業園區。支持旅游特色小鎮建設,為合浦縣“月餅小鎮”、南丹白褲瑤生態民俗風情園、寧明縣花山溫泉康養小鎮等鄉村旅游項目提供充足資金支持;支持農業加工產業、智能產業集群建設,積極推動建設憑祥市邊境出口加工產業園、梧州盈田智能制造產業園、南寧市南向電子信息產業園等高端化產業園區建設。
▲大化瑤族自治縣農民工創業園
該行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擺在突出位置,依托支持扶貧產業園區建設發展特色產業。今年以來,累計投放產業扶貧貸款35億元,支持建設寧明縣扶貧產業園、平桂扶貧移民創業園、融水縣扶貧協作返鄉創業園等一批扶貧產業園項目。通過增加就業、產業帶動等方式,幫助周邊貧困人口增強內生動力,推動在縣域就業的農民工就地市民化,推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王曉萍 黃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