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居西南內陸,扼守渝黔邊界,引得三江環繞,緣此鐘靈毓秀。南川有著豐富的自然森林資源和悠久的文化歷史,被贊譽為重慶“后花園”。但是,由于基礎設施薄弱和產業發展相對滯后,這座“后花園”戴上了市級貧困區的帽子,山里人致富腳步慢了下來。“脫貧致富是每個村民的心愿,現在路通了、房子修好了、產業興旺了,大家的錢袋子都鼓起來了!”南川頭渡鎮貧困村方竹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奎高興地說道。方竹村只是重慶市南川支行支持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2016年以來,該行深入推進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找準金融扶貧著力點,累計投放各類貸款95.70億元,支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等脫貧攻堅重點領域,助力貧困山區走上小康路。
家 思念羈絆著鄉愁
“哪個開發商來山里建花園洋房?”
“不,這是咱們頭渡鎮居民的新家。”
看著眼前一排排明朗整潔的居民小樓,初來頭渡鎮的人都會發出這樣的一問,當地老百姓總會這樣笑著回答。
胡體現是柏枝村4社農民,聊到現在的日子,老胡眼角的皺紋也一條條舒展開來,“以前的房子都垮了,泥巴堆起來的,還是在那呆了幾十年哩,現在搬到這,也不知道說啥好,感謝政策好啊。”
受益于南川支行支持的頭渡片區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項目,如今的老胡搬離了破爛的土房,與母親一起住進了一套80平方米的新房子,在山清水秀之地找到了家的溫暖。
如今頭渡鎮作為南川區三個金融扶貧示范點之一,與兩年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的頭渡鎮與美麗宜居鄉村目標存在較大差距,如何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用好綠水青山的自然資源,該行把支持改善當地人居環境作為金融扶貧的突破口。首要解決就是住房問題,讓農民住得安全、住得舒心,在交通、配套、居住等方面縮小城鄉差距。
2017年至今,該行累計投放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貸款6億元,用于頭渡片區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美化、農村危舊房改造和便民商業設施建設,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524戶、1324人,圓了1115戶人的“新居夢”。
竹 尋覓山間的寶藏
8、9月份正值方竹村采竹人在竹林間忙碌的季節。方竹筍因外圓內方而得名,能治療胃熱煩渴,營養豐富、滋味鮮美,是南川的一張美食名片。
方竹村有649戶人家,218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2戶。由于受自然環境、交通等因素的影響,村民農耕勞作分散,農產品運輸困難,居住環境差,人均年收入一直低于5000元,長期無法脫貧。前些年沒修路也不通車,村民背著幾十斤方竹筍去鎮上賣,單程最少也得走兩三個小時。光靠人力把山貨運出去不僅不方便,運出去的貨量也很少,山間的“寶藏”常常留在了竹林間,無人問津。
方竹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奎告訴筆者:“現在路通了,山里的人走出去了,咱們的方竹筍也賣出去了,靠賣筍基本每戶至少能收入兩三萬,勤快點的還有十多萬呢!”
要致富,先修路。基礎設施建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石。方竹村農村公路項目就是南川支行支持易地扶貧搬遷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多次調研對接,該行了解到由于前期投入大、工程久、公益性強的特點,導致方竹村所在的高橋片區項目建設初期存在諸多困難,有較大的資金需求。高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人口較多,當地多條道路存在滑坡危險,對附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威脅,建設出行道路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該行立即行動,積極給予資金支持,投放2.3億元信貸資金,用于支持頭渡鎮高橋易地扶貧搬遷及配套設施建設,建公路、修車站、建附屬用房,解決搬遷后人口出行問題,為9000余貧困人口打通了“脫貧路”。
路修通了,山貨出山供不應求,村里還請來專家免費教授干筍加工技術,慢慢形成了從生產、加工、出售一體化運作,產業逐漸興旺了起來,農戶們的腰包就更鼓了。
如今,高橋安置房已基本完工,在蔥蔥郁郁山林掩映下,背靠環山公路,實現了交通便捷、居住提質、生活向美,當地人也說,從此出行再不用靠兩只腳徒步出村社,也不用下雨一身泥了。
情 風吹稻花貢米香
秋意漸濃,阡陌縱橫的田野小道間,有孩童的玩鬧聲,也有駐足流連的攝影人,石溪鎮的萬畝梯田風光已經成為游客們打卡的網紅景點,既是大自然的饋贈,背后也離不開農業政策性金融的傾力相助。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
石溪鎮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田園風光,因地制宜用好資源,助力發展農旅產業是南川支行支持當地精準脫貧的有力舉措。在了解石溪鎮現狀后,該行迅速組織信貸精銳力量,主動上門對接,以高標準高質量要求推動項目審批落地,投入9.5億元信貸資金打造重慶南川清涼山特色農旅融合一體化建設項目(一期)。
據了解,該項目依托當地“山、水、林、田、村”構成的美麗原鄉意境,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導向,以特色農旅融合一體化發展為抓手,以實現“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環境優”為目標,以田園康養度假為延伸,打造集梯田觀光、鄉村休閑、文化體驗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度假旅游目的地。
依托清涼山項目建設,石溪的萬畝梯田美景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梯田中生產的鹽井大米走進了萬戶千家,旅游產業與大米產業融合發展,帶來了當地老百姓的好日子。
趙永輝跟丈夫一起從車輛運輸開始,做魚塘承包,建養豬大棚,到現在做民宿,她說:“苦日子都過去了,現在石溪政府、農發行把春風帶到了石溪,我們得好好把握它,以前呀一個月掙幾百塊,現在養了幾百頭豬還開了農家樂,咱們鹽井村的老鄉都要奔小康,一個都不落下”。
“上世紀中葉,鹽井人擔米去重慶賣,每斤要比其他大米多兩三分錢,那時候可自豪了,可現在,哪還有年輕人愿意種莊稼。”叁鍋凼農業開發公司劉建紅總經理回憶起小時候的故事總是眼眶濕潤,大學畢業的他毅然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鄉的他只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讓鹽井村不再有一塊荒棄的農田。“結合農發行支持農旅融合的春風帶動更多村民勤勞致富,把鹽井大米做成知名品牌”就是他對未來的規劃。
(郭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