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幾只小鳥嘰嘰喳喳鳴叫著,村支部書記阿里木推開宿舍的門,看到第一書記孔偉夾著筆記本正要出門,“您又要去村里轉啦?”“是啊!我現在去地里看水通了沒?阿里木,通知一下駐村干部,九點鐘開會,討論一下下沉走訪、國語培訓和加瑪麗家的事。”孔偉一天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2018年,農發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州分行根據組織安排,派孔偉擔任和田地區和田縣英阿瓦提鄉歐吐拉艾日克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歐吐拉艾日克村由于歷史及社會原因,民情比較復雜,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緩慢,全村332戶1470人中貧困戶就有199戶883人,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這位外來的第一書記雖然才任職兩年多,但歐吐拉艾日克村村民們對他都交口稱贊,也都知道孔偉筆記本藏著扶貧“秘密”。
本子里有扶貧“大數據”
“孔書記上任第一天組織開會,就帶了一個筆記本,讓我們對村里情況進行輪流匯報,貧困人口家庭生活狀況如何,村子有哪些傳統產業,還有駐村隊的工作情況,我看到他一邊聽、一邊記、一邊問、一邊劃線。”村支部書記阿里木回憶到。
“一開始,孔書記會拿自己本子上記錄的數據與我們核對,當發現我們匯報的貧困情況數據和本子上的統計對不上時,孔書記就會很嚴厲的進行批評指正。但也正是這個本子,讓我們在之后的工作中更加嚴謹和細致,不敢有絲毫懈怠。”一名駐村隊員馬莉接著說。
孔偉告訴筆者,兩年前,他初來乍到,對村里情況不了解,三百多戶家庭的情況僅憑腦子,肯定是記不下來的。不能當一個“走過場”的書記,那樣的話是做不好工作的。孔偉挨家挨戶地了解情況,一頁一頁地用心記錄下來,根據每家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研究幫扶措施。這樣的記錄本已經有幾個了,也都被他勾勾畫畫、反復翻看略顯陳舊。
本子里清楚地記錄著誰家的孩子該到了上學的年齡了,誰家的桃子、核桃熟了該聯系銷售了,哪些村民要出去務工了,哪幾家要趕在入冬前蓋好抗震安居房了,哪幾戶托管養殖的收入該結算了……這一件件小事都記在孔偉本子里、放在孔偉的心里,最終落在村民脫貧增收的實處。
本子里有扶貧“作戰圖”
“孔書記,我們家門口的這條路能不能修一修,一到下雨天,就成了泥巴路,門都出不了。”開全村大會的時候,幾戶村民都提到了這個問題,孔偉在本子里認真地記下來。第二天,天還蒙蒙亮,他就拿著本子出門了,把村民反映的路走了個遍,逐條記下路況以及長寬等初步數據,回到工作隊就開緊急會議,又邀請村民代表參加,一起商量解決辦法。
路肯定是要修的,但這是一項大工程,就算只是做硬化處理,也需要花費不少的資金,他們決定先向縣里反映,向扶貧辦申請項目資金。在等待批復的同時,孔偉已經帶著工作隊測量規劃、設計方案了。
很快縣里專項資金就撥付了,依據村民出行需求設計的合理方案,村內巷道立馬就熱火朝天地修了起來,很多村民都自發前來幫忙。主次道路7.7公里、防滲渠4.7公里很快就完工并投入使用。
這一天早上,孔偉照常出門去“遛彎”,聽到古麗阿姨家里很是熱鬧,推開門,原來是古麗阿姨在抓羊,一問才知道今天準備做手抓肉招待親戚。孔偉仔細一看不得了,抓的羊是種羊,這家里來親戚就吃一只,古麗阿姨計劃靠“養羊增收脫貧”的事不就泡湯了。
孔偉回到工作點,早飯都顧不上吃,提著馕、帶著本就出門了。他挨家挨戶地去看,果不其然,像古麗阿姨這樣沒有勞動力種地,計劃靠養殖脫貧的好幾戶家里的牛羊雞兔都少了一些,原因都是吃了。
“我們現在有低保,結親的親戚也送米面油、捐錢,吃幾個‘窮’不了。”走訪的這幾戶說法大致一樣,“靠政策、等捐助”這樣的思想是脫貧路上最令人擔憂的,孔偉明白讓村干部和工作隊干部每天去盯著也不是辦法,一來人員數量和精力都跟不上,二來時間久了還會讓村民反感,事與愿違。
琢磨了幾天之后,孔偉有了“妙招”,如果有人“代養”,定期“分紅”,這樣一來他們不能想吃就吃了,而且還有穩定可靠的收入,這就是“托管扶貧模式”的雛形,接下來就是調研托管市場情況,找企業洽談具體合作細節,找村民做思想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村里68戶貧困戶和困難群體紛紛與新疆和漠緣生態農業科技公司、和田昆和鴿業公司簽訂了托管協議,托管的牛、羊、驢就有300多頭,鴿子9424羽,收益率在7.2%-10.0%。
除了托管養殖的扶貧措施外,還有產業扶貧,比如種植黑木耳、核桃等,種植面積從最初的20畝發展到了300多畝;有打鐵手藝的村民,在自家開起了鐵藝加工鋪,除了傳統的加工手藝,孔偉還找了專業人員指導技術,利用現代化加工技術提高傳統的打鐵水平;有想務工就業脫貧的,孔偉就積極與有關部門、當地企業聯系,推薦到適合的崗位就業,僅2018年、2019年就轉移就業826人……孔偉本子里的扶貧“作戰圖”一項項都落到了實處,孔偉瘦了、黑了、病了,但村里人的精氣神好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勁足了,孔偉說“值了”。
本子里有扶貧“對賬單”
“本子里也有我家的情況,孔書記第一次來的時候就記下來,給我說這是‘對賬單’,我要是沒有脫貧,就拿這個找他‘算賬’。”曾經是村里最貧困的村民薩伊普加瑪麗·阿布拉激動地說。
誰能想到現在臉上掛著笑容的她,兩年前每日以淚洗面,丈夫于2017年因病去世,本來已經脫貧的她失去了收入來源,家里還要供4個孩子吃飯、上學,很快又回到貧困狀態。孔偉了解情況后,先自費送去了一些生活物資,緊接著多方協調給加瑪麗安排了就業崗位。當加瑪麗開始覺得日子又有盼頭了的時候,屋漏偏逢連夜雨,2018年加瑪麗不幸出了車禍,家里再一次失去了收入來源。
“我的命太苦了!”想起往事加瑪麗不禁感嘆命運多舛。“好在太陽終于要從烏云里出來了。”在孔偉的幫助下,加瑪麗對生活又燃起了新的希望。“孔書記幫著四個孩子辦了低保,家里吃飯就不愁了。在我身體恢復后,孔書記介紹了種植大棚里的工作,現在家里一年也有3萬多塊錢的收入,孔書記還經常安慰我說等孩子們長大工作了,我的日子就會更好。”現在加瑪麗臉上的笑容多了起來,正如她所說她的困境已經“云破日出”,未來只會越來越好。
說到加瑪麗家的事,孔偉可不滿足她家現在的生活狀態:“加瑪麗確實很不容易,現在算是基本上‘不愁吃、不愁穿’了,下一步我們還會根據她家的情況研究怎么脫貧增收,一定會讓她真正過上好日子。”
在孔偉的本子里,還記錄了很多其他貧困家庭的致貧原因、脫貧情況等,這不僅僅是一本“大數據”、不僅僅是一名老會計的工作習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是一份對村民脫貧致富的承諾。只有歐吐拉艾日克村所有村民收入穩定了,全部脫貧摘帽了,這樣的本子才會越來越薄、越來越少。
在孔偉的本子里,看不到他對自己家人的記錄,也沒有對他身體狀況的記錄。“孔偉同志患有慢性高血壓,需要長期服藥,每個季度我都要幫他開買藥證明,醫院因為他駐村的特殊情況,特別允許一次性買三個月的量。”巴州分行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說道。
一千多公里外,一駐就是兩年多。在孔偉和村“兩委”干部上千個日日夜夜的共同努力下,村里貧困戶基本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2019年末,歐吐拉艾日克村貧困戶199戶883人已全部脫貧。
兩年多來,他榮獲了自治州級優秀黨員稱號,是當地扶貧“紅榜書記”常駐人員,2018年、2019年連獲優秀駐村第一書記,被農發行總行授予2018-2019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你要問我孔偉筆記本里到底藏著什么秘密?那就是封底那行“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歐吐拉艾日克村脫貧后,這些淳樸可愛的村民們都過上好日子。”這個全村人都知道的秘密,也是孔偉最大的愿望。(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