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持續向海圖強,取得了海洋經濟總量穩步提高、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積極成效,海洋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本文結合江蘇省南通市“向海圖強”戰略機遇及行動方案,剖析海洋信貸業務目前存在的內外部困境,探索構建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政策性金融路徑。
「關鍵詞」海洋經濟?海洋信貸?金融路徑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有著廣闊的海域和漫長的海岸線,海洋資源十分豐富,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元,占GDP比重7.8%,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南通作為江蘇唯一江海交匯城市,擁有全省1/4海岸線,2023年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800億元,占GDP比重超18%。農發行江蘇省南通市分行近十年累計投放涉海貸款200億元,在港口建設、生態修復等領域形成特色模式,但在服務海洋新興產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一、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性
(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屏障。中國擁有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和1.4萬公里島嶼海岸線,海洋資源豐富。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動海上養殖業轉型升級,“藍色糧倉”日漸充實,大國飯碗更加豐富。當前我國人均水產品年占有量約50公斤,約占動物蛋白攝入量的1/3,但海洋食物開發率不足可捕量的60%。2025年,中國已建設169個國家級海洋牧場,形成相當于1.2億畝的“藍色耕地”產能。深遠海養殖水體達5660萬立方米,年產量47萬噸,水產品的養殖產量占全球近60%。
(二)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促進民生福祉改善。從江蘇省政府公布的2023年數據看,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303.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023.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280.3億元,分別占海洋生產總值的3.1%、41.9%和55.0%,其中海洋漁業、海洋運輸業、海洋旅游業貢獻最大、增長最多,是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點。2024年南通船舶海工、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產值分別超2000億元、2300億元和1200億元,2024年新增2家百億級企業,新材料產業布局遍布鋼鐵、化工、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等領域,新能源更是形成了涵蓋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的全產業鏈體系。此外,海洋經濟的發展不僅可以促生產、擴消費,也能為海洋從業者帶來收入增長。數據表明,我國沿海漁民的人均收入由2019年的2.1萬元增長至2023年的2.6萬元,區間增幅超過20%。
(三)創新生態價值實現機制,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海洋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呈現協同共進態勢,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以海洋牧場建設項目為例,建成的海洋牧場具有養護漁業資源、增加漁業產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等重要作用。數據表明,自2002年起,我國對海洋漁業進行了重大戰略性調整,安排部分資金建設海洋牧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全國目前已建成海洋牧場300多個,水產養殖種類達300種以上。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投放礁超過5000萬空方,每年增殖放流海洋經濟物種69種207.2億單位,放流珍稀瀕危海水物種16種14萬單位,整治修復濱海濕地2萬余公頃。
二、南通市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南通作為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是江蘇唯一的濱江臨海城市,具有“靠江靠??可虾!钡莫毺貐^位優勢。海洋資源空間廣闊,擁有海域面積8949平方公里、海岸線276公里,占江蘇省四分之一,但沿海前沿地區的開發程度卻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開發空間充足。沿海淤漲型灘涂形成了豐富的土地后備資源,全市可利用存量圍墾海土地超過30萬畝,現有開發強度不足20%,是長三角地區十分稀缺的“寶藏腹地”。同時風電等新能源資源豐富,為臨港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產業項目落戶提供了廣闊舞臺。近年來,南通市聚焦建設富有江海特色的現代海洋城市,以海洋經濟管理體制創新為動力,持續優化沿??臻g布局,明確構建“3+2+2+X”涉海產業體系。出臺《關于推動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市的行動方案》《關于深入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向海十二條”)《南通臨海地區空間和產業規劃》等政策指引,明確江蘇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長江口新質生產力強載體、長三角開放創新新高地三大戰略目標定位,樹立“全域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崩砟?,提出力爭2025年全市涉海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的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構建多元化投融資支撐體系,特別是發揮政策性金融在重大涉海項目中的引領作用。
南通分行近十年累計投放相關貸款近200億元,形成“港口建設+環境治理+資源開發”的立體支持模式。近三年累計投放超30億元支持呂四港自動化碼頭等重大項目,打造全新出???,服務江海聯運;超5億元支持洋口港污水治理與沿?;@提檔升級,有效解決了港區工業生活污水排放問題;通過近10億元鹽堿地整治貸款帶動3.2萬畝灘涂轉化為高標準養殖區,探索出“藍色國土”開發新路徑。
隨著傳統基礎設施融資需求趨緩,海洋經濟領域正在形成新的藍海市場。一方面,通州灣新出???、LNG接收站等國家戰略項目催生大規模融資需求;另一方面,海洋牧場、灘涂整治等生態項目亟需長期低成本資金支持。如何精準對接海洋強國戰略,創新“藍色金融”服務模式,已成為政策性金融機構突破發展瓶頸的重要課題。
三、海洋信貸業務存在的內外部困境
(一)外部因素分析
1.制度規范體系不健全?,F行海洋經濟領域存在明顯的制度供給不足。目前,對海洋產業融資的法律法規不清晰,海洋經濟統計標準不明晰,涉海產權資產評估沒有相關標準。因此,在產業標準、統計口徑、政策制定等方面缺乏理論基礎,導致財政、信貸、監管等配套措施難以精準落地實施,信貸支持項目的涉海屬性難以精準認定,制約了信貸資源支持的傾斜程度。
2.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2023年南通海洋經濟三產結構雖呈現“三二一”型,但存在雙重結構失衡,海洋漁業、船舶制造等傳統產業占比較高,而海洋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不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漁業和養殖行業以民營小企業和個體戶為主,海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在當地的數量較少,未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需求量較小。同時,涉海港口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政府為主導,盡管有省、市重大項目庫支撐,目前項目采用的資金來源模式仍不明確。海洋服務業以地方文旅公司為主導,如若地方沒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項目則無法推廣。
3.金融同業競爭加劇。南通地區金融機構較多,全市海洋經濟貸款市場競爭呈現新特征,政策性銀行的自主定價權限不夠靈活,在項目招投標競標中不占優勢。商業銀行推出“藍色貸”等專項產品,利率較政策性銀行低30-50BP,商業銀行的特色金融產品可以精準地服務海洋產業的特定客戶群。在同業競爭下,農發行的業務模式略顯單薄,農發行在定價機制和審批流程方面存在制度約束,導致在重大項目競標中處于劣勢。
4.風險管控難度較大。一是自然風險,海洋經濟具有受自然條件影響的天然脆弱性特征,導致難以預測和評估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二是投資風險,涉海產業投資具有投資規模大、收益率低、周期長等特點,給風險管理帶來一定挑戰。三是擔保風險,涉海產權的價格難以準確評估,以涉海產權作為抵押物在處置過程中存在流拍的可能性,出于對涉海產權抵押物難以變現的顧慮,排除了以涉海產權作為核心資產的企業,限制了融資發展的空間。
(二)內部因素分析
1.項目儲備數量不足。一方面,海洋捕撈、養殖、加工運輸及水產品進出口貿易等領域以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為主,其財務管理規范性不足、抗風險能力較弱,導致銀行在支持民營企業時面臨諸多制約。另一方面,新型海上基建項目主要由央國企主導,項目總量有限,且現有貸款利率和貸款方式靈活性不足,部分項目在競標前期即因融資條件限制而被排除,進一步加劇了項目儲備不足的問題。
2.融資業務模式單一。涉海新型基建項目普遍具有公益性強、現金流不足、依賴政府補貼及擔保能力有限等特點。目前,地方政府專項基金和債券資金在重大涉海項目中占據主導地位,而農發行等政策性銀行的中長期貸款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導致直接信貸支持力度不足,業務模式亟待創新。
3.信貸政策傾斜不足。首先,現行海洋產業貸款管理辦法中,涉海產權抵押物的抵質押率低于商業銀行水平,制約了融資規模。其次,涉海領域在績效考核中的權重較低,難以調動業務拓展積極性。最后,差異化準入標準尚不完善,對于國央企主導的大型基建項目,現有評級和授信模式較為剛性,難以匹配其高資金需求,導致授信額度無法滿足項目建設需要。
4.客戶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專業能力存在短板,業務人員對涉海領域政策理解不深,缺乏專業案例指導,項目評估和風險把控能力不足??蛻艚Y構存在矛盾,優質民營企業融資需求有限,而資質較弱的民營企業風險較高,客戶分層管理難度大。貸后管理較為薄弱,部分涉海項目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現有貸后檢查手段難以實現動態監控,風險預警滯后。
四、海洋信貸業務的創新模式
發展海洋經濟是服務國家戰略、拓展業務藍海的重要舉措,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農發行責無旁貸的政治使命。近年來,中國各地積極推進“藍色糧倉”建設,也為南通分行發展“藍色經濟”提供了更多思路。
(一)創新業務營銷路徑。圍繞發改委重大項目、農發行重點客戶進行海洋業務針對性營銷,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營銷體系。一是加強和地方主管部門、項目主體的合作,通過聯席會議、共同發文等方式,與海洋主管部門建立定期定點聯系機制,參與海洋經濟的政策研究和頂層設計,推動組建海洋項目庫,形成政銀企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海洋經濟重點項目清單,對可支持項目進行定期摸排。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優勢與農發行專業優勢,打好地方經濟貢獻牌與支農成效牌,對地方政府主推項目進行提前介入布局、定期掌握進度,為項目主體融資融智提供全方位服務,確保項目落地見效。三是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業務宣介,推介農發行在海洋信貸業務上的優惠政策和產品優勢。對具有海洋業務的央國企存量客戶進行逐級摸排,借助“老朋友”找到“新伙伴”;對海洋業務營銷過程中新接觸的優質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各級行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方式,制定“一企一策”營銷方案與支持方式,提升客戶服務精準度。
(二)創新項目盈利模式。海洋業務相較于農發行傳統業務具有收益周期更長、不確定性更大、抗風險能力更弱的特點。尤其是用于海洋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建設貸款,如目前農發行涉足較多的海洋生態修復及牧場建設項目,其建設內容往往具有一定公益性,僅靠項目自身收益難以覆蓋貸款本息。農發行作為貸款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在項目設計階段對盈利模式及現金流獲取進行創新探索。一是推動產業鏈延伸,支持海洋經濟全鏈條發展,如從傳統漁業向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品牌營銷等環節拓展,提升附加值。二是促進多業態融合,結合國家戰略方向、地方產業規劃、地區資源稟賦條件,探索“海洋+生態”“海洋+科技”“海洋+發電”“海洋+碳匯”等多樣化項目運作模式,打造綜合收益來源。三是創新還款來源設計,通過資源補償、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增強項目現金流,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政策性金融服務,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創新貸款產品服務。政策性銀行若要在海洋業務藍海中占據一席之地,產品的創新和擔保方式的優化至關重要。金融同業近年已加快布局海洋信貸領域,農業銀行出臺了針對漁業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推出“漁船抵押貸”等差異化產品;建設銀行結合供應鏈金融優勢,在海洋光伏、風電及港口物流領域創新“運費貸”“提單質押融資”等產品;中國銀行針對重點海洋產業客戶推出“漁船貸”“蘇海鮮供應鏈貸”等特色產品,并提供優惠利率支持。盡管金融同業在海洋信貸領域起步較早,農發行的政策性金融屬性與海洋經濟的長周期特性高度契合,具備獨特優勢。未來可從以下方面深化創新:一是完善風險分擔機制,推動地方政府設立涉海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或擔?;穑瑓⒄占Z食風險基金模式,構建“政銀擔”風險共擔體系,降低金融機構風險敞口。二是拓寬抵質押物范圍,試點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抵押、海洋碳匯收益權質押、深海養殖裝備抵押等創新擔保方式;對海域使用權、涉海動產等適當提高抵押率,解決抵押物不足問題。三是優化產品服務體系,針對海洋產業特點,設計差異化信貸產品,合理充分使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如設立海洋產業專項貸款、延長貸款期限、提供利率優惠;多元拓寬籌資渠道,發行海洋建設主題債;探索“投貸聯動”模式,支持海洋科技型企業成長。
五、總結與展望
自2016年總行印發《關于開展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貸款試點的通知》以來,江蘇省分行作為首批海洋信貸業務試點行,肩負“向海圖強”的使命擔當。南通分行立足區域資源稟賦,以政策性金融為抓手,持續深化對海洋經濟的信貸支持,為地方海洋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總行在新產品體系中單列海洋涉農貸款章節,為全行海洋信貸業務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指引。在江蘇省分行的統籌指導下,南通分行將精準把握政策機遇,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職能作用,以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全力支持江蘇海洋強省建設。一方面,聚焦南通“向海發展”戰略布局,通過多元化融資服務助力打造沿海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另一方面,深化銀政企合作,構建海洋經濟金融服務生態圈,為港產城融合發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撐。
(一)堅守風險底線,推動合規發展。當前農發行海洋信貸業務正處于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關鍵轉型期。南通分行將始終秉持“合規立行”理念,穩健推動海洋信貸發展。制度執行層面,嚴格對照總行《海洋經濟貸款業務操作指引》,在客戶準入、押品管理、資金監管等環節建立標準化操作流程;風險防控層面,針對海洋產業周期長、投入大的特點,建立差異化貸后管理體系,重點關注海域使用權抵押、養殖收益權質押等創新擔保方式的風險緩釋有效性;創新發展層面,在嚴守監管紅線基礎上,探索“藍色債券”“碳匯金融”等創新工具與海洋信貸的結合路徑。
(二)聚焦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圍繞海洋產業“三鏈融合”發展目標,重點支持三大領域。一是現代海洋物流體系,發揮呂四港國家物流樞紐優勢,創新“港口+園區+產業鏈”綜合服務模式,重點支持洋口港LNG接收站、通州灣集裝箱碼頭等項目的冷鏈物流、智慧倉儲配套設施建設;二是種業振興工程,創新支持海洋種業,助力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建設,培育如東條斑紫菜、啟東梭子蟹等地理標志產品全產業鏈發展;三是遠洋漁業升級,開發“船舶抵押+漁業補貼質押”組合擔保產品,支持遠洋漁船更新改造,助力南通建成長江流域遠洋漁業裝備制造基地。
(三)強化基建支撐,服務戰略落地。緊扣江蘇省“水運江蘇”建設規劃,實施三大行動。一是港口能級提升行動,重點支持通州灣新出???、洋口港區深水航道等重大項目建設,配套提供項目前期貸款、基建基金投資等組合金融服務;二是漁港經濟區建設行動,深化與農業農村部門合作,打造“漁港整治+冷鏈物流+精深加工”一體化融資方案,推動如東國家級漁港經濟區提質增效;三是綠色能源融合行動,探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創新模式,支持沿??h市開展漁光互補、灘涂光伏等新型能源項目,構建“藍色能源”金融服務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