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食市場化改革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制度性安排。本文結合農發行黑龍江省分行糧油市場化業務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困難挑戰,圍繞制度建設、“全鏈”發展、客戶群打造、產業集群建設、模式創新五方面總結推進糧食市場化業務高質量發展的舉措,并提出相關信貸、考核差異化政策建議。
「關鍵詞」糧食流通體系?糧食銀行?糧油市場化業務
近年來,我國已形成以市場化購銷為主的糧食流通格局。農發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始終主動順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市場需要,高度重視糧油市場化信貸業務發展。2025年初,農發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湛東升在黨的建設與業務經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積極穩妥支持市場化購銷,統籌好保收購和防風險,確保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有錢收糧。本文將以此為基礎探討黑龍江分行持續推動糧油市場化業務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一、黑龍江分行糧油市場化業務發展現狀
(一)糧食市場化改革是發展方向。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的改革目標,為新一輪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奠定了總基調。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同年取消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啟動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2015年,玉米臨儲價格每斤下調0.12元,釋放改革信號。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同年6月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調節生產和需求,農民收入由補貼保障。2017年,取消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與玉米實行相同政策。自2004年以來,稻谷、小麥兩大口糧品種始終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切實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近年來,我國秋糧收購政策均強調發揮市場作用,持續激發多元市場主體購銷活力,推動形成主體多元、購銷活躍、流通順暢的糧食市場局面。不同時期、不同糧食品種確定的糧食宏觀調控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為做好包括糧食市場化業務在內的糧食信貸業務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糧食流通市場與產業格局變化帶來發展機遇。在市場化改革政策的強力驅動下,我國糧食市場化流通活力不斷釋放,市場化收購占比從2015年的60%提升至2022年的85%。特別是隨著人口數量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深加工產業糧食需求持續增加。黑龍江作為全國第一大玉米產區,比較優勢突出。2016年臨儲政策取消后,我國玉米深加工產能從2016/17年度的8450萬噸,增至2023/24年度的1.25億噸,2023年度黑龍江玉米深加工產能超3000萬噸,僅次于山東。此外,黑龍江省稻谷加工能力超1億噸,大豆年加工能力約1500萬噸,貿易企業經營方式轉為圍繞加工企業原料供應開展“旺季收購、淡季供應”業務,深加工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和促進了市場購銷的活躍度提升。
(三)黑龍江分行糧油市場化信貸業務取得積極進展。自1995年成立以來,黑龍江分行已累計投放糧食收購貸款1.12萬億,其中“十四五”時期已投放貸款3313億元,最高年份占全系統的1/3,占全省金融機構的近2/3,充分發揮了在糧食收購資金供應的主渠道地位。2016年糧食市場化改革以來,黑龍江分行主動適應形勢變化,積極推動轉型發展。2024年度,黑龍江分行累計投放糧油市場化貸款502億元,創歷史新高,占全系統投放量的20%,是2016年市場化改革之初的25倍,信貸業務實現從收儲領域“一個點”到糧食全產業鏈“一條線”的轉變。積極支持各類市場化主體入市收購,客戶主體從地方糧庫“獨角戲”轉變為央省企多元市場主體“大舞臺”,客戶數量穩定在180戶左右,支持收購糧食400億斤,持續擦亮“糧食銀行”金字招牌。
二、黑龍江分行糧油市場化業務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一)從外部環境看:一是糧食市場風險逐年增加、風控壓力持續增大。近年來,糧食市場形勢復雜,價格波動加劇,2021-2023年糧食價格總體保持高位運行,區間波動價格甚至超過500元/噸。2024年,受糧食產量、進口量和需求因素變化影響,糧食市場價格繼續寬幅波動。且國際關稅摩擦等不利因素影響逐步擴大,后期糧食價格走勢不明朗,部分企業已持續虧損,需時刻保持關注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糧食購銷企業“小散弱”情況突出。黑龍江省農業資源豐富,生產的糧食數量多、品質好,糧食購銷企業數量龐大,但大部分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從有關部門統計情況看,全省收購量在10萬噸以上企業僅12戶,占比僅為1.1%,一半以上收購企業年收購量不到1萬噸。從各品種看,入統企業中玉米收購量在3萬噸以下企業占比達82.8%、大豆收購量在1萬噸以下的占比高達80%。三是多數糧食加工企業盈利能力較弱。受稻強米弱、玉米深加工下游產品需求不旺、國產大豆生產成本較高等因素綜合影響,黑龍江省糧食加工企業大部分處于盈虧弱平衡或虧損狀態。從全省加工企業統計情況看,全省約1000戶稻谷加工企業,其中,25%的企業處于虧損狀態,65%的企業利潤總額在200萬元以下,僅10%可保持較好盈利水平。此外,38%的玉米加工企業、40%的大豆加工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四是同業競爭壓力加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三農”投資價值日益顯現,各家金融機構加速業務布局。農業銀行已發力構建糧食全產業鏈服務體系,推廣季節性收購貸款、糧食流通貸等產品。農發行傳統的利率低、額度大等優勢日漸消失,優質客戶對農發行信貸資金依賴性和需求量明顯萎縮,繼續守住市場份額、保住主渠道地位的難度越來越大。
(二)從內部環境看:一是信貸政策的適配性有待提升。目前,農發行信貸政策主要按照企業性質類別確定,但從實踐情況看,同一類別的企業間存在較大差異性,如中糧集團某子公司和北大荒某集團公司同為央企全資子公司,但兩戶企業適用的政策和信貸需求差異性較大。中糧集團對省級分行利率定價空間和貸款規模方面要求較高。北大荒集團由于改制時間較短,受到歷史債務等因素影響,部分子公司財務指標暫無法達到要求,需要具有適配企業的差異化準入等政策。二是信貸服務的連續性支持政策不夠明確。糧食企業積累能力弱,企業財務指標易受外部產業政策調整影響。如2戶國投生物科技企業是國投集團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骨干企業,因近年原材料價格提高、產成品定價政策未全部執行等因素,企業連續三年虧損,不符合準入條件。目前暫依托新舊制度銜接的過渡期政策,最大化實現了對企業的接續支持,但政策到期后如何繼續支持存在不確定性。三是客戶服務的針對性還有改進空間。如某央企子公司與某民營客戶,貸后管理方式和頻次基本一致,但央企子公司采取統貸統還信貸模式,信貸資金流轉鏈條較長,糧食庫存儲存地點分散,貸后管理工作量較大,但企業由集團全額落實擔保責任,實際風險整體可控。而民營客戶由貸款主體直接開展糧食貿易業務,糧食庫存存放集中,管理落實難度較小,但貸款實質風險偏高。2戶企業出現管理資源與貸款風險錯配情況,說明在客戶服務與管理制度方面缺少差異化與針對性。四是科技支撐的基礎性作用有待加強。目前對中糧等重點央企客戶的服務優化主要集中在銀企直聯等資金支付方面,在辦貸線上化、自動化辦貸方面,特別是政策性業務科技支撐方面還存在不足,占用大量人力資源。
三、黑龍江分行積極審慎推動市場化業務發展的舉措
2024年6月,農發行系統內首次召開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工作會議,提出要全力鞏固提升金融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力銀行地位,確立了“全糧、全鏈、全行、全力”的發展新思路,并陸續下發健全糧棉油客戶支撐體系實施方案等配套政策,為黑龍江分行接續推進糧食市場化業務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一)圍繞頂層設計,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把制度建設貫穿到市場化業務發展全過程。一方面,堅持立足長遠、著眼未來,為高質量發展糧油市場化業務提供行動指南,先后印發《黑龍江省分行高質量服務國家糧食安全三年工作規劃(2024-2026年)》《關于全力服務黑龍江省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的意見》等綱領性文件,找準找好市場化業務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堅持立足當前,直面問題,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期糧油信貸業務全流程管理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做實做細市場化業務發展管理,持續在制度執行上下功夫,確保相關政策制度要求全面落實。
(二)圍繞“全鏈”發展,找準業務支持重點。圍繞“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支持模式,穩妥拓寬糧油市場化業務服務領域。依據全省大豆加工獎補方案,全力保證九三集團等執行主體大豆收購資金需求,用市場化信貸模式服務大型收購主體落實政策性收儲任務。對照黑龍江省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行動計劃及政策支持體系,結合玉米、水稻、大豆重點產業鏈主攻方向和發展目標,大力支持糧食精深加工鏈條向氨基酸等高附加值產品延伸。積極支持北大荒“三庫一中心”等重要物流節點倉儲設施建設,服務黑龍江省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大力拓展種植貸業務信貸規模,發揮主產區規模優勢,確保黑龍江分行種植領域信貸規模保持系統前列水平。
(三)圍繞重點涉糧央省企,打造優質客戶群體系。黑龍江分行糧油市場化業務中,優質涉糧央省企客戶貸款額度占比近80%。下一步,按照“大穩定、小調整”的原則,扎實開展客戶大摸排、大走訪、大營銷工作,堅持將中糧、北大荒、供銷、象嶼、農投等大型涉糧央省企作為支持核心,持續深化合作。積極支持以大慶糧食集團等改制到位的國有糧食集團,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改制。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前提下,擇優支持喬府大院、禹王大豆等優質民營加工企業,穩妥支持中小微糧食企業。打造以央省企為核心、優質加工企業為龍頭、國有貿易企業為骨干、普惠小微企業為“毛細血管”的優質客戶群體。同時合理規劃客戶布局,每個產糧大縣保證1戶收購企業,轄內不出現“空白行”和“掛賬行”。
(四)圍繞產糧大縣,積極支持產業集群建設。按照黑龍江農業強省規劃和產業規劃布局,對基于產糧大縣糧食資源稟賦形成的產業集群要加大挖掘和支持力度,提供因地制宜的金融服務,如富錦市玉米淀粉—海藻糖深加工鏈條、依安縣特色鮮食玉米品牌等。對五常、方正、延壽等水稻優勢地區①,進一步加強對頭部優質企業營銷,助力五常大米、響水大米等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對青岡、寶清等玉米優勢地區,依托玉米加工產業布局,聚焦玉米淀粉鏈、乙醇鏈、食品鏈三類加工產業,支持加工鏈條向高附加值產品延伸。對嫩江、北安、訥河等大豆優勢產區,聚焦九三集團、禹王大豆、金龍油脂等優質大豆加工企業,支持挖掘非轉基因大豆高營養、高蛋白的優勢。
(五)圍繞模式創新,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堅持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統籌推進營銷模式、融資模式和風控模式創新,滿足多元客戶融資需求。持續豐富“產銷聯盟”信貸模式②內涵,聚焦產糧大縣,引入政府力量,發揮銀政企協同作用,有效解決市場風險下合同履約問題,探索糧食運輸費用補償機制,在“糧食聯盟”“金融聯盟”基礎上增加“政策聯盟”功能,進一步擴大模式應用范圍。進一步完善“1+M+N+5”糧食全產業鏈融資模式③,打造金融支持糧食產業鏈發展的樣板行,助力產糧大縣糧食就近就地轉化增值。積極探索“信用保證基金+N”④等新模式,制定信用保證基金差異化準入政策,鼓勵新營銷客戶優先使用基金作為貸款方式,進一步推動糧食信用保證基金擴面增效。
(六)圍繞數字化轉型,提升辦貸質效。著力抓好總行《糧棉油信貸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4-2025年)》組織實施,不斷豐富辦貸業務場景。目前,已先后完成“智糧貸”“競采貸”“中儲e貸”多個糧油線上辦貸系統的業務試點推廣。下一步,將持續加強與黑龍江省糧食交易中心等第三方的合作交流,不斷鞏固強化拓展線上辦貸場景落地范圍,扎實做好數字金融這篇大文章。同時,依托核心農業服務集團的種植技術、農機裝備等優勢,改進完善托管種植企業的線上辦貸模式,特別是深入分析小微智貸“北大荒場景”風險成因,優化辦貸路徑、補足風險漏洞,確保好模式發揮出好效果。
(七)圍繞因企施策,強化存續期管理。結合客戶分類分級結果,精準施策細化管理要求,對央省企、總省行戰略合作客戶,在把握實質性風險的前提下,重點關注企業的物資保障情況和經營情況。對地方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嚴格落實封閉運行管理要求,確保貸款形成庫存“賬實相符、庫貸掛鉤”。對于民營客戶,在落實存續期管理和封閉運行管理要求的基礎上,重點關注企業實控人及其家庭成員涉訴、債務糾紛、履職狀態等重要情況,最大程度規避道德風險。同時,堅持“人防”與“技防”相結合,實現市場化業務庫存巡查系統和遠程監控系統全覆蓋。探索設立“數字龍糧”糧情監測系統⑤市場化客戶試點,形成監管合力。
四、幾點建議
(一)給予產糧大縣差異化信貸支持政策。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提出,要健全糧食主產區獎補激勵制度,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黑龍江省現有72個產糧大縣,其中有28個縣市位列全國糧食產量百強縣。除糧食全產業鏈外,產糧大縣在產業集群、公共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同樣亟需金融支持。建議借鑒對832個國家級貧困縣信貸支持政策,對產糧大縣,特別是對百強產糧大縣,在客戶準入、利率優惠、撥備計提等方面出臺差異化政策。
(二)對優質央企集團實行差異化信貸政策。部分央企在黑龍江省設立的子公司因地方民生保障、社會性支出等因素影響,財務方面出現長期政策性虧損,導致在信用等級評定、客戶準入、信用擔保等方面出現辦貸阻礙。為切實做好優質客戶服務,建議對與農發行職責定位高度契合的副部級央企集團四級(含)以上全資子公司實行差異化政策,在把握實質風險的前提下,經省級分行主要負責人同意,可在準入、利率定價、貸款方式等方面給予差異化支持。
(三)對以市場化方式服務政策性收儲的特定業務給予長效傾斜政策。黑龍江分行成功通過市場化信貸服務模式支持九三集團落實國產大豆收購任務,工作成效獲得政府、企業、售糧農戶的一致肯定,但執行過程中在利率定價、貸款規模等方面仍面臨一定困難。建議對實質用于落實國家儲備調控任務的市場化信貸業務,建立長效支持機制,利率定價上不受省級分行利率定價權限限制,不占用省行分行常規信貸規模。
(四)對糧食市場化業務給予差異化考核支持。糧食主產省份普遍存在“糧食大省、經濟弱省”的困境,2025年國家啟動實施糧食產銷區利益補償等機制。農發行糧油市場化業務同樣面臨貸款利潤空間小、風控壓力大、客戶增長空間不足等困境,建議總行對糧油市場化業務規模較大的省分行在績效考評方面給予補償,提高貢獻分占比,增加分值計算系數,提升各行發展糧油市場化業務的積極性與競爭力。
注
①?優勢地區是指收購量較大的貿易企業、加工利潤較高的加工企業較多的地區。
②?“產銷聯盟”模式是指黑龍江省分行充分利用產銷區農發行信用關系與信貸資源,打造產銷區農發行、產銷區企業“四方”間“購貸銷還、封閉循環”的信貸支持模式。
③?“1+M+N+5”糧食全產業鏈融資模式是指通過“一個產業鏈條+多家農發行分支機構+產業鏈多家企業+5鏈融合”的合作模式,實現“產業鏈、資金鏈、物資鏈、信貸鏈、價值鏈”五鏈融合。
④?“信用保證基金+N”是將信用保證基金與其他信貸模式相結合,探索以基金為基礎的多模式融合。
⑤?“數字龍糧”糧情監測系統是指黑龍江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主導建設的智能化糧食監管平臺,旨在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實現對全省政策性糧食存儲企業的實時監測和動態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