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農發行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力做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是職責所在、使命所歸、發展所向。本文以農發行重慶市分行信貸支持養老金融實踐為視角,基于重慶市情,就農發行精準服務養老金融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養老金融?精準服務?信貸支持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養老日益成為全社會熱點話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2.97億,占比21.1%,我國已經進入中度老齡社會。根據重慶市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重慶市60歲以上老齡人口數達到765.94萬人,占比24%,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數為603.50萬人,占比18.19%,已進入中度老齡社會。
一、農發行服務養老金融的意義
(一)服務養老金融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必然要求。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對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作出戰略部署。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養老金融首次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提出,銀發經濟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作為農業政策性銀行,必須扛起服務“國之大者”的政治責任,落實黨中央養老金融決策部署,用好政策性金融資源,加快補齊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短板。
(二)服務養老金融是融入新重慶建設的現實需要。2022年12月,中共重慶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提出建設新重慶,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事業,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2022年2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重慶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建立健全養老基本服務體系、提升醫養康養結合服務能力、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等舉措,明確要加強多元金融服務支持。2023年12月,重慶市政府出臺《重慶市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托育體系,明確要加快編制養老托育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加強養老托育配套設施建設和改造等。作為農業政策性銀行,主動融入地方發展規劃,補齊民生短板,是實現政策性金融價值的現實需要。
(三)服務養老金融是農發行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老齡化問題,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十四五”時期,黨中央制定“十四五”規劃,首次從國家戰略層面就積極應對老齡化進行專門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對于農發行而言,扎實做好具有農發行特色的養老金融大文章,是農發行高質量履職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重慶分行服務養老金融的實踐探索
(一)搭建合作平臺,為服務養老金融打通合作經脈。重慶分行積極搭建銀政企合作平臺,常態化開展營銷對接,近年來,與區縣兩級黨政簽訂合作協議,均把支持養老作為重要合作內容。2023年8月,協調推動總行與重慶市政府簽訂《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戰略合作協議》,將支持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合作內容,并爭取三大方面差異化的支持政策。2023年4月,重慶分行聯合市級部門舉辦“農業政策性金融服務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建設新重慶論壇”,搭建有效的交流平臺和合作機制,為精準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持續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新工作舉措,為養老金融項目落地提供支撐。一是激發內生潛力,發揮機構優勢。組織轄內機構開展“大走訪、大對接、大營銷”專項活動,有效發揮縣域機構優勢,開展營銷對接,了解掌握地方政府規劃、企業融資需求,提高營銷工作質效。同時,組織開展營銷勞動競賽,推動各行“賽馬比拼”,放大縣域機構優勢,激發縣域機構信貸人員干事創業激情。二是搶抓外部資源,推動協議落地。積極對接總行、重慶市政府、區縣黨政、市級部門,推動總行與重慶市政府、區縣政府與重慶市分行、市分行與市級部門戰略對接和協議簽訂。同時,全力推動重慶轄內分支機構立足實際,積極推動協議內容、具體舉措、目標要求落實,充分用好外部資源,推動項目落地。三是深挖項目資源,創新信貸模式。針對養老金融項目普遍存在自身收益不足問題,按照“主體相關、內容相關、權益相關、還款相關”原則合規、合法、合理地組合現金流,加大模式創新力度,梳理總結出“國有企業承貸、建設+專業養老機構運營”“投貸聯動”等模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養老項目現金流還款來源問題。
(三)聚焦服務重點,為養老金融注入政策性金融活水。近年來,重慶分行全力服務國家戰略,大力支持新重慶建設,成立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專項工作服務專班,對接了一批具有重慶辨識度的重大項目,也支持了一批“小而美”的民生項目。牢牢抓住總行與重慶市政府,區縣政府與市分行簽訂合作協議戰略機遇,找準雙方在養老金融領域的契合點,強化工作對接,摸清養老產業薄弱環節,靶向發力,助推重慶養老產業發展,重點支持了養老院、康復養老中心等領域,累計投放各類資金近2億元。
三、農發行服務養老金融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養老金融各項政策聯動合力還不夠。一是養老政策集合效應還不夠。養老金融涉及發改、民政、衛健、財政、稅收、金融管理等多個部門,政策制定需要跨部門、跨領域。同時,養老產業發展要與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三大工程”建設等政策契合。目前重慶市出臺政策集成不夠,導致政策放大效應不足,金融支持養老產業力度還不夠。二是養老政策調研還不夠。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推動重慶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跨部門組建政策調研小組,下基層、摸實情,把制約養老產業發展情況摸清、問題找準。從目前了解情況看,跨部門政策調研明顯不夠,導致政策執行與現實需要有一定差距。三是養老產業項目建設還不夠。從調查情況看,養老資源下沉力度不夠,縣域養老服務供給不足,支持老年養護院、護理院等農村養老設施建設還沒有實現擴面增量,相關項目儲備明顯不足。
(二)金融服務手段與多元化融資需求還不匹配。一是信貸產品供給相對單一。農發行支持養老金融產品主要為城鄉一體化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兩個產品,支持內容包括養老院、康復養老中心、老年公寓、老年綜合服務社區等。另外,由于項目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多為打包項目,建設內容較多較雜,往往涉及多個營銷產品支持范圍,現行產品難以滿足多元化的需求。二是無專門養老金融產品。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養老產業市場需求大,多元化養老融資需求大,現有的營銷產品難以滿足。同時,養老產業涉及專業性強,需要專業的服務團隊,農發行養老金融服務團隊建設明顯滯后。三是貸款價格優勢不夠凸顯。目前農發行服務養老金融貸款利率定價機制不夠靈活,與其他信貸產品的區分度不明顯。另外,國開行及國有大行有央行再貸款支持,資金成本低,定價有比較優勢,農發行分支行機構營銷項目優勢明顯不足,介入難度較大。
(三)承貸主體融資能力和擔保資源受限。一是缺少省屬國有企業支持養老產業發展。從重慶市省屬企業行業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旅游、城市建設、房地產等行業領域,支持重慶養老產業省屬企業缺乏。二是區縣國有企業融資能力受限。從調研情況看,區縣大部分項目由地方政府主導組織國有企業具體實施,雖近幾年地方融資平臺公司經過市場化、法治化改革轉型,企業自主經營能力有所增強,但受企業定位、市場環境、區域資源稟賦等制約,轉型后的公司自身造血能力有限,難以滿足融資需求。三是區縣擔保資源逐漸匱乏。區縣國有企業承貸項目較多,作為項目承貸主體特別是區縣級國有企業,如房產、特許經營權等經營性資產作為擔保資源逐漸枯竭。對于養老項目而言,其資產流動性差且估值不易,難以作為理想的抵押物,同時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收益穩定但增長緩慢,難以吸引足夠的第三方機構提供擔保,導致項目難以落地。
四、農發行支持養老金融的對策建議
(一)聚焦重點領域,優化支持養老金融政策體系。一是優化養老金融政策體系。對政府部門而言,結合新時代養老產業發展要求,從財稅、市場監管、衛生健康等方面,優化出臺推動重慶養老產業發展多元化、綜合性的政策舉措。同時要將養老產業發展與重慶城鄉融合發展、“三大工程”建設政策結合,優化養老金融政策供給,打好政策“組合拳”。對金融管理部門而言,立足重慶市情、要素資源稟賦、區域定位等,出臺支持養老金融指導意見,明確金融支持重點、支持政策、監管措施等,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各自優勢、互相補充,更好支持重慶養老金融發展。二是建立跨部門聯席機制。建立跨部門聯席機制,組建跨部門工作組,定期開展聯席會議,總結交流重慶養老金融工作成效、短板不足、政策障礙等。同時,發揮跨部門工作組作用,開展“養老金融區縣行”大調研,深入基層一線,掌握各區縣養老產業發展現狀,加強政策研究,為優化完善政策,提出務實舉措提供理論支撐。三是建立健全養老產業項目庫。各區縣立足本地區養老產業發展實際,圍繞“普惠性養老機構、醫養結合、養老產業園、養老服務人才培訓”等方面,加強養老產業項目庫建設,建立項目庫項目動態調整機制,保障項目入庫質量。
(二)優化服務機制,增強服務養老金融的政策合力。一是信貸制度上,強化頂層設計。結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關于養老金融工作部署,對外積極爭取財政及金融管理部門支持,營造有力的外部環境。在系統內部建立與養老金融相匹配的金融服務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完善服務養老金融的制度、資源、產品、服務、人才等供給,增強金融要素資源與養老金融的適配度。基于養老金融領域,研發農發行特色專門信貸產品,滿足多元化的融資需求。二是信貸政策上,出臺差異化措施。要出臺差異化信貸政策措施,增強農發行服務養老金融比較優勢。針對當前養老金融領域項目綜合效益明顯、同業競爭激烈的問題,在貸款利率、貸款方式、貸款期限等方面對標同業,積極向人民銀行爭取養老金融專項再貸款,爭取更多優惠資金專項用于支持養老金融,降低農發行資金成本,彰顯農發行金融服務的比較優勢。三是專項人才上,組建養老金融服務團隊。養老金融專業性強,跨行業、多鏈條,需要組建專門化、專業化的養老金融服務團隊。通過跨部門、跨條線、跨機構組建服務團隊,打造一支“懂養老、懂政策、懂金融、善研究、善服務”的專業團隊,為服務養老金融提供理論支持、政策支撐、人才支柱。
(三)充實主體資源,引導承貸主體壯大融資實力。一是打造實力強的省級重點企業。以客戶大走訪大營銷勞動競賽為契機,拓寬扶持養老產業發展的客戶群體,打造立足于普惠養老、醫養集合、養老服務于一體的省屬企業,積極布局重慶養老產業,整合市級國有企業資源,優化產業類客戶布局,提升改善客戶層級,推動重慶養老產業規劃落地。二是鍛造區縣融資主體。以重慶實施“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為契機,加大區縣融資平臺整合力度,組建主業突出服務養老產業重點企業,并向政府爭取優質資產與特許經營權注入或將政府職能機構所屬的經營性資產進行市場化改造后再注入公司。同時用好國家支持民營企業政策,積極引導優質社會資本參與,增強新公司的造血功能。加大區縣資產盤活力度,釋放數量更多、質量更優的抵押資產,為企業融資提供足額、可靠的擔保資源。三是加大模式創新,釋放項目現金流。針對養老金融項目公益性強的特點,提前參與、前置設計、融智融資,合理設計融資模式,協助客戶深挖項目現金流,以市場化、法治化邏輯破解養老金融項目融資難題。借鑒兄弟行支持養老金融有益探索,結合老年人需求和重慶生態資源優勢,支持有資源稟賦的地區建設康養小鎮、森林康養基地,積極推廣“企業建設運營+引進醫療機構合作”的醫養結合模式以及“整合基層醫療衛生資源+居家與機構相協調”的綜合型養老服務模式,助推重慶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四是圍繞重點領域,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以助力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激發農村農地資源活力、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為目標,探索支持一批田園養老、旅居養老、文化體驗式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聚焦基礎設施薄弱的農村地區,支持普惠性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包括養老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建設和社區適老化改造等,推動養老服務與中醫藥、文化旅游等多業態融合,做大“銀發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