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人民幣在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社會穩定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其試點推廣對銀行業務經營和數字化轉型有著深遠影響。本文著重分析數字人民幣應用對農發行的現實緊迫性和重要意義,通過案例分析,就積極探索數字人民幣農業政策性金融場景創新提出工作建議。
「關鍵詞」數字經濟?政策性金融?場景應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要做好我國經濟發展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建設,加強形勢研判,抓住機遇,贏得主動”。數字人民幣作為鏈接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重要紐帶,對于助推數字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人民銀行正積極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作為服務國家戰略的“排頭兵”,農發行應主動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支持落實國家政策,加快推進數字人民幣應用。
一、數字人民幣概述及意義
(一)數字人民幣概述
數字人民幣是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定位于現金類支付憑證,不計付利息,與實物人民幣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經濟價值。數字人民幣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價值轉移方式特殊,以加密字符串方式實現價值轉移;二是具有“支付即結算”特性,在不依賴銀行賬戶的前提下進行價值轉移,并支持離線交易;三是具有可編程性,通過加載智能合約實現可編程性,為業務模式創新提供了基礎條件;四是支持可控匿名,有助于個人隱私保護和信息安全。
(二)數字人民幣應用的戰略意義
一是維護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有助于防范超主權貨幣可能導致的威脅貨幣主權、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等風險,減少對SWIFT(國際結算系統)的依賴。二是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數字人民幣打通了多元化支付場景,拓展了數字經濟增長空間,并能對產業鏈和供應鏈進行清晰的全程描繪記錄,提升企業在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生產效能。三是打破政策傳導時滯。人民銀行可以準確把握貨幣的供應量、流通速度、時空分布、貨幣乘數等信息,增強貨幣政策的執行性和準確性。
(三)數字人民幣應用的現實意義
一是助力政府強化資金監管。數字人民幣的可追溯性與智能合約功能可以有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助力解決跨政務層級監管難、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二是改善國內支付環境。現有第三方電子支付依托企業信用且存在一定的壟斷和安全隱患,數字人民幣能夠真正實現全時空便捷支付,在安全性、合法性、便捷性方面,數字人民幣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三是提升支付產品效率。數字人民幣借助現有支付方式將節省商戶側的終端布設成本,使其可能成為二維碼互聯互通的突破口。四是加速物聯場景應用。數字人民幣依托雙離線支付功能,有望打通商戶端、用戶端硬件設備壁壘,喚醒NFC(近場通信技術)支付市場活力。
二、數字人民幣應用現狀
(一)同業數字人民幣應用現狀
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2023年末,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地區)已增加到17個省份26個地區,試點銀行增加至10家。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創新豐富,涵蓋了批發零售、公共服務、教育醫療、餐飲文旅等眾多領域。在對公應用上,數字人民幣資金托管、貸款支付、工資代發和專項補貼等場景不斷落地。例如農行張家港分行通過智能合約實現惠農貸款專款專用,國開行與農行合作開展數字人民幣助學貸款業務。
(二)農發行數字人民幣應用情況
為滿足農發行客戶數字人民幣使用需求,助力數字人民幣試點應用,農發行建設完成“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數字人民幣平臺”(以下簡稱“數字人民幣平臺”),經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以下簡稱“數研所”)批準同意,于2023年9月26日上線。農發行數字人民幣平臺是其自主研發建設的數字人民幣支付通道,按照“直連數研所,兼容生態共建”的理念設計,對外直連接入數研所互聯互通平臺這一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獲得數字人民幣流通各項基礎能力,實現數字人民幣準備金的自主清算管理;對內連接核心業務系統、支付平臺等內外部用戶使用渠道。同時充分預估與數字人民幣體系中各類機構合作可行性,利用“智能合約”概念創新提出合作場景共建功能模塊,支持與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中各類機構合作互聯。
三、數字人民幣應用案例分析
2022年9月,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雄安分行通過“雄安新區建設資金管理區塊鏈信息系統”(以下簡稱“區塊鏈系統”),成功落地全國首筆數字人民幣穿透支付業務。分包企業通過區塊鏈系統發起農民工工資支付申請,總包企業根據資金申請,通過智能合約技術,以數字人民幣形式將工資款流轉至分包企業的數字錢包,穿透支付到農民工個人的數字錢包。在農民工工資支付過程中,分包企業無法截流、挪用工資款,避免分包企業拖欠、克扣工資款,從而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此外,雄安新區管委會充分發揮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可定向、可追溯、可穿透等優勢,通過數字人民幣發放貸款貼息、租房補貼、科技企業開辦及專精特新補貼等各類財政補貼,實現了財政資金的穿透式監管。截至2023年末,已累計發放各類財政補貼超9000萬元,惠及企業千余家。
數字人民幣加載智能合約,給予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創新無限的可能性,用于資金補貼等公共治理領域,可進一步加強監管,有效防范資金挪用;用于貿易、信貸等市場經濟領域,可解決交易互信等問題。經過前期試點,基于農產品銷售、惠農補貼發放等特色“三農”場景已落地開花,在“三農”領域的創新應用正在持續推進。
四、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思考及工作建議
(一)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思考
1.現金業務場景。目前,農發行多采取他行代理模式來滿足客戶現金需求,操作較為繁瑣、服務質量不高,還存在客戶流失的風險。數字人民幣應用可以在不建設實體現金庫、不顯著增加運營成本的前提下,通過數字人民幣取現,直接彌補農發行在傳統現金業務上的短板,滿足客戶現金業務需求。
2.補貼支付場景。在各類專項補貼發放場景中,通過加載智能合約可以實現穿透式監管,確保補貼款項直達補貼對象、專款專用,提高補貼資金的精準性。
3.收單業務場景。數字人民幣可有效改善農發行在收單結算領域依賴銀聯等第三方機構的窘境,企業可以不經由第三方機構,直接使用數字人民幣錢包開展零售端資金歸集,且其收付無需手續費,有助于企業降低成本。
4.供應鏈金融場景。數字人民幣可控性和可追溯性的應用,緊密聯系起供應鏈中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通過對數字人民幣錢包施加智能合約,貸款資金入賬后直接定向支付上下游指定客戶,提高資金運作效率,并可在項目完整生命周期內對項目信息流和資金流實施穿透式管理。
5.保理產品場景。通過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解決與融資方的交易信任問題,打破信息壁壘,進一步突破對核心企業的確權和擔保的依賴,重塑保理融資模式。
6.反洗錢管理場景。數字人民幣支付跟蹤等功能可以提高資金交易信息抽取質量,應用數字人民幣支付跟蹤功能,進一步提升反洗錢系統的自動化水平,提高交易監督力度和監控深度,有效防范洗錢風險。
7.風險防范場景。數字人民幣貸款可根據智能合約對支付進行監管,加大對資金挪用等違規情況的監測力度和防范效率,有效提升化解潛在信用風險的能力。
(二)數字人民幣場景應用面臨的挑戰
1.縣域居民接受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縣域居民數字人民幣應用頻率不高,接受程度有限。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居民、山區居民、沒有銀行賬戶群體等科技邊緣性群體更難以享受到數字人民幣服務。
2.技術路線有待進一步明確。數字人民幣的技術路線是一個持續迭代、動態升級的過程,這既保留了未來靈活選擇的空間,也對金融機構技術支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金融機構需要具有較高的信息系統架構改造能力,才能有效應對技術路線變更問題。
3.對存款擠出的效應有待進一步論證。數字人民幣定位于現金類支付憑證,不計息且不作為存款出現,其派生存款主要為數字人民幣與結算賬戶兌換形成。目前人民銀行對數字人民幣存款的流通管理、如何與傳統存款賬戶對接等一系列問題尚未形成定論。
(三)工作建議
1.及時跟進政策動態。數字人民幣試點推廣從前期不預設技術路線,到近期加快推進數字人民幣標準化建設,人民銀行正在持續研究制定數字人民幣相關管理辦法及標準,旨在建立數字人民幣全流程安全管理體系。農發行在技術開發、場景應用中應及時跟進人民銀行監管政策、技術標準制定情況,加強研究,及時制定相應政策,避免繞彎路、走回頭路。
2.加快對公場景開發。進一步加強業務研究,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可涵蓋支付結算和貸款等眾多業務,探索定制農發行專屬支農應用場景,不斷參與數字人民幣支農應用標準的建立,提升農發行在數字人民幣應用領域的話語權。
3.做好技術、人才準備。一是加強技術研發能力,對相關系統進行配套改造,逐步實現數字人民幣農發行特色化應用,不斷完善優化安全運營體系,盡快加入數字人民幣2.0層機構;二是數字人民幣應用推廣對金融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應當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形成長效、可持續的人才激勵和培訓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