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銀發經濟的一個重要抓手是建設地方數智康養平臺,通過數智康養平臺構建健康數據空間,從而為長期護理保險精準賦能,以滿足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建設數智康養平臺可以拉動民生領域數字化基礎設施投資,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與此同時,長期護理保險作為第六個社會保險險種,對于老年人的居家照護可以提供實實在在的金融支持。通過發展補充長護險等養老金融產品,動員更多金融機構參與服務積極應對老齡化國家戰略,可望真正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
「關鍵詞」銀發經濟?數智康養平臺?補充長護險?養老金融
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國辦發〔2024〕1號,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意見》是我國積極應對老齡化國家戰略實施中的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文件,將對我國銀發經濟發展、健康養老產業升級產生積極影響?!兑庖姟分刑岢鲐S富發展養老金融產品,本文認為:發展銀發經濟的一個重要抓手是建設數智康養平臺,而補充長護險將成為重要的養老金融產品。
一、居家養老的實際需求和銀發經濟規劃落地
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當下,居家養老服務已經成為剛需。早在“十一五”規劃中,上海就率先提出“9073”養老模式,即90%的老人采取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7%的老人采取社區養老、3%的老人機構養老。由于傳統文化和“家園情結”根深蒂固,加上受經濟條件限制,“9073”養老模式實際上一直未能落地,目前各地機構養老占比不足3%,真實的養老服務格局是“9802”,即98%的老人居家養老,2%的老人機構養老,社區養老作用發揮不多,大多數行動不便但又不愿意去機構養老者主要通過家庭雇傭保姆等方式來進行居家養老。
《意見》中重點提出要拓展居家助老服務,包括助餐、助浴、助老陪護、代購、家政、助醫等老年人需要的服務。同時發展社區便民服務,聚焦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建設改造社區便民消費服務、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康復護理、健康管理,鼓勵拓展醫養結合,推動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毗鄰建設、資源共享。
《意見》中提出的這些發展銀發經濟舉措都很重要,但如何落地,是亟待解決的民生需求問題。特別是社區嵌入式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康復護理,都需要實實在在的抓手。誰來主導、如何組織、如何投資、如何可持續運營,需要真招實招。
二、銀發經濟的重要抓手:建設地方數智康養平臺
基于居家養老的現實需求和《意見》中發展銀發經濟的規劃,可以落地的真招實招、重要抓手就是建設地市級數智康養平臺,下轄區縣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多部門、多業務入駐該平臺,建立最后一公里的服務到家入戶協同體系。
數智康養平臺是以健康數據要素為基礎,以智能產品和信息系統為載體,深度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面向人民群眾的健康及養老服務需求的新興數字化銀發經濟產業體系。在健康數據生產要素和金融工具的加持下,通過智能化、數據化、網絡化、金融化手段,為日益增長的老齡群體提供精準的居家養老服務,讓老年人以可以負擔的價格,在社區范圍內、居家養老場景中,建立居家康養的現代照護服務體系,這也是長護險最契合的應用場景。
數智康養平臺主要基于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互聯關系支撐康養金融、康養生活、醫養結合、長期照護等服務的運營和管理,是繼IPTV與有線電視網、電信網絡、自來水網絡、供氣供暖網、電力網之后進家入戶的第六張民生服務網絡。
“數智康養平臺+銀發經濟園區”組成了面向城市發展銀發經濟的綜合新型數字基礎設施,通過居民健康數據要素將碎片化的老年居家養老需求聚合在平臺上,通過平臺實現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的對接,為長期照護服務業進入家庭和社區提供信息化支撐,滿足老人居家養老服務、長期照護的絕大部分需求。
數智康養平臺采取與前五張網一致的建設模式,即由地方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建設。老人的居家養老事關重大,只有托付給政府主導的體系,老百姓才會真正放心。因此,數智康養平臺應當以公共服務為核心,其資產必須屬于地方政府,數智康養城市建設必須由央國企承擔,數智康養平臺運營也必須由本地國資控股的公司主導。這“三個必須”是政府主導社會養老事業發展、全社會共同發展銀發經濟、確保健康數據資產入表的充分和必要條件。
銀發經濟園區面向全國優秀康養服務業、長期照護業開放,基于市場化的準入機制,通過招投標入駐,實現低成本規?;慕訂畏?。銀發經濟園區利用當地銀發經濟市場規模優勢來進行招商引資,培育本地數智康養優秀企業上市,推動銀發經濟發展壯大。
數智康養平臺充分利用現有的公共社會資源和城市軟硬件設施進行建設運營,公共社會資源包括黨群服務中心,居委會、社區服務中心、基層衛生機構、基層網格等服務體系;城市軟硬件設施包括城市已建成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或城市大腦等,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人口的健康數據和銀發經濟服務。
數智康養平臺為上述基層組織、單位、老人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數字化工具,同時根據家庭需要進行適老化改造,投入少量的硬件,如可穿戴設備、數碼門鎖、健康智能監控設備等,以提升居家養老的工作效率。
數智康養平臺通過精準感知居民的服務需求,為入駐銀發經濟園區的照護服務企業、政府基層公共服務機構提供“按需派單”服務,服務的內容涵蓋國家基本養老規定的全部內容,特別是第六項社會保險——長護險的具體實施,以及居民的個性化健康服務,如助餐、助浴、助老陪護、代購、家政、助醫等。特別是助醫服務是老人的“剛需”,過去往往需要子女請假陪護老人到醫院看病,子女對醫療流程不熟悉,看一次病要耽誤一天?;跀抵强叼B平臺,老人有看病需求時,可以通過平臺電話(Call Center)、智能設備發送信息等方式向數智康養平臺發出服務需求,附近簽約的基層衛生機構或照護企業,安排專業助醫服務人員提供接單服務,類似于滴滴出行或者美團外賣所提供的個性化出行、就餐服務,且專業助醫人員比老人的親屬、保姆更熟悉就醫的全流程,效率更高,助醫效果也更好。數智康養平臺除了服務老人之外,還可以為當地勞動力提供新的就業工作崗位,促進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的交易達成,將原來居家養老服務的保姆個人工作,轉化成為基層公共機構或銀發經濟園區的企業行為,現代照護服務業由事業法人或企業法人承擔居家養老服務,通過多部門多業務主體的協同,推動銀發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增加地方銀發經濟GDP。
目前,四川資陽已經初步建設成城市數智康養平臺,并成功開始了試運營,已經簽約8000多名老人,簽約者家庭進行軟硬件的適老化改造,未來資陽將簽約20萬人,基本上可以滿足絕大多數老人的日常照護需求。目前數十個地級市也正在開展數智康養城市體系的可行性研究,試點成功并獲得老人及家屬認可,將來數智康養平臺可望普及全國。
三、數智康養平臺是支撐長護險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基礎設施
長期護理保險高質量發展需要數字化能力支撐,數智康養平臺是服務長護險發展的數字基礎設施。
長期護理保險被稱為社保“第六險”,旨在為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原因導致喪失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這一制度主要解決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所需費用,通過社會互助共濟和政府補助相結合的方式籌集資金。長期護理保險2012年在青島開始試運行,5年后青島市的地方長期護理保險覆蓋820多萬人,累計支出報銷資金12億元,為近5萬名老人提供了照護,讓1.5萬名老人有尊嚴地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費用上,職工報銷90%,居民報銷60%到80%,人均床日費用56.2元,個人負擔僅4.2元,大大減輕了個人和家庭照料及經濟負擔。2020年9月起,長護險擴大試點范圍至全國49個城市。截至2022年底,長護險參保人數達到1.69億,累計195萬人享受待遇,累計支出基金624億元,年人均支出1.4萬元。
長期照護為身體功能障礙缺乏自我照護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照護、個人照護,以及社會服務公共衛生工作,極富人道主義性質和倫理意義。長期照護服務包括診斷、治療、預防、康復、支持性及維護性的服務。作為現代社會主要針對失能失智、高齡老人的一種制度性安排,與傳統的家庭照護相比,具有連續性、專業性、規范性等特點,也不同于由專業護士承擔的醫療照護,它不以治療疾病或挽救患者生命為目的,旨在提供保健和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服務。長期照護是世界各國進入老齡化中后期階段面臨的共同難題,加之中國1980年代以來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少子化和家庭模式變遷的程度遠快于高收入國家,我國的獨居和空巢老人近一億人,“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特征明顯,使得長期照護對于現階段的中國社會而言挑戰更為復雜和嚴峻。
2022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印發的《“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指出,我國78%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失能老年人數量將持續增加。在老年人口總量持續增長、健康狀態需重點關注的背景下,建立完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11月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要求“建立多層次長期照護保障制度”;中辦、國辦2023年5月印發《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推動建立相關保險、福利、救助相銜接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
以某地級市的長護險籌資和待遇給付為例來看長護險的運行方式。參保人員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導致失能、經過治療病情穩定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持續6個月以上,需要長期護理的,經失能評估和資格認定為重度的,可享受長護險待遇。該市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籌集,2024年籌資標準為每人每年80元,其中個人繳費10元、財政補助10元、醫保統籌基金劃撥60元。待遇享受標準:入住定點醫療機構護理病房接受護理服務按50元/天的標準結算;接受定點護理機構安排人員提供居家護理服務的,由長護險基金按30元/天的標準與定點護理機構結算。
可以看出,長護險服務核心場景是居家和社區場景,面對大規模碎片化、個性化長期照護服務對象,數智康養平臺可以為長護險經辦業務提供精準的服務需求、服務過程監督和服務結果評價等服務,為長護險經辦服務提供數字化賦能,同時長護險也為數智康養平臺的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支持。居家康養人士只要符合長護險的條件,就可以享受上門護理服務。將長護險服務與數智康養平臺融合,一方面可以解決數智康養平臺服務資金的部分來源,更主要的是數智康養平臺的被服務對象與長護險的保障對象多有交叉,如果大力發展補充型長護險,就可以實現數智康養平臺資金供給的增長,為平臺的增值服務奠定基礎,造福平臺所服務的老人。
四、發展數智康養平臺需要金融助力
(一)數智康養平臺建設的核心是如何解決融資問題。《意見》指出:用好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對符合條件的公益型普惠型養老機構運營、居家社區養老體系建設、納入相關目錄的老年產品制造企業等,按照市場化原則提供信貸支持。數智康養平臺是公益型、普惠型、居家社區養老體系建設的新形態,為數智康養平臺這樣的地方養老服務基礎設施提供融資可以為金融機構帶來新的投融資機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等金融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國辦的《意見》具體落實,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向數智康養平臺的主體企業貸款,數智康養平臺的健康發展也將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長期穩定的回報。
(二)做好“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兩篇大文章的結合。2023年10月底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作出“建設金融強國”的戰略部署,提出要做好五篇大文章,其中包括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兩篇。地方數智康養平臺是這兩篇大文章的結合點。數智康養平臺與金融機構合作,引入數字人民幣作為公共服務采購的支付和結算工具,可以充分發揮數字人民幣自帶的智能合約和定向流動能力,確保養老領域的公共服務采購費用的合理使用和對服務質量的監管輔導,讓數字人民幣成為政府支持公共服務數智化的有效工具。引入數字人民幣等數字金融工具,可以全面支撐數智康養的金融服務,是數字人民幣的巨大應用場景,也為政府健康數據資產入表建立可信評價體系,是數據生產要素助力積極應對老齡化國家戰略實施的真招實招。
(三)發行“銀發經濟-數智康養專項債”。在目前宏觀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央必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及早發行并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進度。數智康養平臺為老人創造更多的助老服務消費場景,更好滿足老人多樣化、高品質的助老消費需要。在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持續釋放消費和投資潛力中,數智康養平臺是一個很好的抓手,完全可以成為長期專項債的優質投資標的。數智康養平臺還是以政府主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的平臺,政府對數智康養平臺這樣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可以帶動民間數智康養服務的投資積極性,增加養老服務就業,促進當地銀發經濟健康發展。
(四)大力發展補充型長護險。目前長護險的籌資模式主要是個人繳費、單位繳費、財政補助、醫保統籌基金劃撥、福利彩票公益金補助、社會性捐助等,資金來源相對于老齡化的現實遠遠不夠。在確保政策性長護險“?;尽钡亩ㄎ幌拢瑧e極發展補充型長護險,滿足多樣化、多層次養老照護資金需求。與各地試點的政策性長護險不同,補充型長護險由保險公司承保,個人可根據自身需求來自愿選擇是否投保,如同在基本養老保險之外投保個人商業壽險。補充型長護險項目委托保險公司經辦、養老機構實施,商業機構參與社會項目,可以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實際上,2022年原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印發《中國銀保監會關于規范和促進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的通知》,鼓勵探索將商業養老金融產品與養老、健康、長期照護等服務相銜接。作為積極探索之一,2023年5月,我國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試點期限兩年。此舉將有助于提升長期照護保障的供給,已持有壽險保單的失能老年人,可由此緩解照護資金支出壓力,也為未來補充型長護險的發展進行有益探索。補充型長護險完全可以成為養老金融產品的新成員。
總體而言,當前我國居家養老這樣的民生服務領域需求旺盛,通過數智康養平臺統籌數字基礎設施投資和養老消費,具有現實可操作性,且已經在地方成功試點,未來大有作為。與此同時,長護險完全可以與數智康養平臺完美結合,互相促進;而補充型長護險可望成為新型養老金融產品,為失能失智、高齡老人帶來福音。數智康養平臺和補充長護險都需要金融助力,一方面是銀發經濟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將助力真正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本文受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委托課題《基于數字技術的樂齡金融與涉老信托研究》、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工程委員會委托課題《個人數據資產化信托機制及家庭康養場景應用路徑研究》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