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歷史經驗看,世界強國都有強大的金融和農業支撐。作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實現農業農村政策目標的市場化工具,農發行服務強國建設責無旁貸。本文從分析強國建設的中國特色入手,深入探討在服務強國建設中農業政策性銀行的職能定位與實踐路徑,為探索更加符合國家戰略要求、契合功能定位、更好體現中國特色的政策性銀行發展之路提供參考。
「關鍵詞」強國建設?職能定位?實踐路徑
黨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先后就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金融強國作出戰略部署,為銀行業服務強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農發行作為國家層面支持“三農”的制度安排,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優勢,在助力強國建設、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進民族復興偉業中貢獻新的更大力量,顯得尤為重要。
一、強國建設要體現中國特色
從歷史經驗看,世界強國都有強大的金融和農業支撐,要想建成真正意義上的強國,農業強國、金融強國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我國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大棋局中建設農業強國、金融強國,要立足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走中國特色的強國建設之路。
(一)依靠自己的資源和供給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裝好中國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國糧食總量安全,但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失衡。口糧完全自給,但食用植物油自給率不足30%,大豆、飼料用糧等嚴重依賴進口,每年大豆進口量在8500萬噸左右,占國內消費總量的80%以上。我國是大豆、玉米、肉類、奶制品等多種農產品全球最大的進口國,2023年糧食進口1.62億噸。想要自力更生保14億中國人的飯碗,需要突出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保障糧食和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水產品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更高水平的食物和營養需求,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二)推進農業科技與傳統農耕文明相結合,提升農業競爭力。科技強則農業強。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不高是突出短板,2023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而美國、德國、荷蘭等發達國家都在80%以上;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73%,而典型農業強國機械化水平超過90%;農機裝備中,重大農機和食品裝備核心部件80%以上來自國外。這直接導致我國農業競爭力不強,國內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普遍超過國際市場。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根本動力和必經之路,要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掌握科技發展的自主權,為強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三)推動農業產業要素重組升級,促進鄉村產業發展。與全球主要農業強國相比,我國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突出,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分散化的農戶經營模式,疊加技術相對落后,使我國農業生產高度依賴直接勞動力且生產效率較低,農業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偏低的問題長期存在,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非農產業的25.3%。跨國農業企業數量和規模都相對較小,涉農產業鏈條短,農產品精深加工率較低,價值鏈拓展不足,綜合效益不高,難以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求。農業強國必須要強農業產業,要將現代服務業發展理念植入農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四)發展生態低碳農業,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國的資源稟賦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農業面源污染形勢嚴峻,化肥和農藥施用強度超過國際公認的安全上限,蔬菜畝均化肥用量約42.3千克,比日本高12.8千克,比美國高29.7千克,比歐盟高31.4千克。生態低碳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全面升級,既要減少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溫室氣體及污染排放,還要維持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五)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我國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三農”發展最大短板,城鄉居民在收入消費水平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較大鴻溝,2023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2.39:1,消費支出比為1.82:1,資源要素在城鄉自由流動一定程度受阻。建設農業強國,縮小城鄉差距,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鄉村全面振興是重要的著眼點和發力點,通過把人、財、物等各種資源更多投向鄉村,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方面振興,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推進縣域城鎮化,使鄉村成為農業強國的核心觸手,而不僅僅是要素貢獻者,在現代化進程中分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
(六)堅持和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最本質的特征。金融強國的中國特色,核心在于,堅持和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這一極其鮮明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在政治性上,要堅持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做好各項工作最根本的前提,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要求,發揮好中央和地方金融委及金融工委的作用,聚焦政治素養、能力水平和優良作風,著力打造高素質金融隊伍。在人民性上,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走科技創新之路、普惠金融之路,通過科技賦能提升金融效率,提高金融可獲得性,以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使人民獲得更多幸福感、滿足感。
二、充分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在強國建設中的職能作用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在服務強國建設中,政策性銀行的職能定位與商業性銀行有所區別,互為補充。農業政策性銀行要堅守服務“三農”職責,聚焦涉及國家安全和重大政策的業務與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較為突出的領域,深耕金融支農陣地,當好政府和市場的橋梁、戰略落地的工具、宏觀調控的手段、政策扶持的渠道和引領市場的標桿,為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一)在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方面,發揮好宏觀調控手段的作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是農發行立行之本,農發行要擔當宏觀調控的政策工具,既要積極參與研究制定國家糧棉油政策,配合實施好財政貨幣政策,又要全力支持糧棉油收儲、糧食全產業鏈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二)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發揮好引領市場標桿的作用。在農業科技發展的早期階段,企業需投入大量研發成本,更需要農業政策性資金精準“滴灌”,引導商業銀行參與融資,推動更多農業科技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三)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好政府和市場橋梁的作用。農發行作為“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的橋梁工具,兼顧政策性目標和保本微利原則,在發展生態低碳農業中發揮傳導中樞和資金杠桿作用,通過農業政策性金融“造血”與財政“輸血”有效配合,推動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四)在農業競爭力方面,發揮好政策扶持渠道的作用。農發行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通過發揮好政策扶持渠道的作用,確保信貸資金流向政府鼓勵發展的農業產業項目,農發行的信貸資金與多元化的農業資金補貼相結合,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三農”領域,不斷增強農業競爭力。
(五)在鄉村全面振興方面,發揮好戰略落地工具的作用。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打好鄉村全面振興漂亮仗。農發行作為國家實現農業農村政策目標的市場化工具,兼有涉農領域的專業性和政策性資金的優惠性,能有效彌補財政資金在鄉村振興中公益性項目的支出能力不足問題,以及商業性金融在上述領域的失靈配置,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
三、精準有為走好中國特色政策性銀行服務強國建設之路
服務強國建設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體現,是政策性銀行的天職。在服務強國建設中,農發行要專注主責主業,扎實服務“六大領域”,將做深做精“五篇大文章”與打造“四個銀行”品牌相結合,把服務新質生產力作為關鍵著力點,聚焦“三農”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發力,當好服務“三農”的主力軍和壓艙石,進一步凸顯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主體和骨干作用。
(一)強化服務強國建設的政治擔當。農發行作為中管金融機構,要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做好各項工作最根本的前提,特別是要堅持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堅守政策性銀行使命、定位和風險底線,緊盯農業強國、金融強國建設要求,對標對表、做優做強,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職能作用,統籌用好各項政策、各種資源、各方力量,敢作善為抓落實,推動中央決策部署在農發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把政策性銀行服務“三農”重點領域的各項工作不斷推向前進,確保在強國建設中走在前、作表率。
(二)聚焦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全力支農。服務“三農”是農發行的主場主業,要守牢為民初心,強化支農履職,為強國建設筑牢“三農”根基。準確把握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強國建設等方針政策,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糧食安全、農業農村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鄉村產業發展、和美鄉村建設、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三大工程”建設,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三)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驅動形成的先進生產力,也是農發行服務強國建設的重要著力點。要加強對創新驅動領域的支持,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一是支持農業科技創新,重點支持農機裝備、高效農業、智慧農業、綠色農業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大農業科技領域“專精特新”企業支持力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升農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支持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推動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三是支持鄉村振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土地、人才、環境等要素支撐。
(四)下大力氣從源頭上抓好風險防控。金融風險往往處置難、成本高、代價大,防控風險重在主動作為、抓早抓小治未病。一要強化合規經營,嚴守業務邊界。合規經營是防范風險的基本前提。要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強國建設,進一步明晰職能定位、業務范圍、業務邊界,從區域、產業、特定任務、負面清單等維度抓好邊界管理,聚焦主責主業,堅持以產業為主線,服務農業全產業鏈;以縣域為中心,服務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貫徹執行國家意志為履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服務國家戰略,完成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專項任務。嚴格執行負面清單要求,堅決不觸碰違規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違規支持商業性房地產開發、偏離職能定位“三條紅線”。二要強化前瞻性風險預判研究,把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要統籌發展與安全,深入研究農發行服務強國建設的領域和行業產業,精準研判市場和客戶的發展趨勢,提高對外部政策、市場環境、企業狀況變化的敏感性,密切關注重點領域風險隱患,加大對潛在風險貸款的監測、預警、分析,提升前瞻性防控風險的專業水準,讓風險管理走在業務發展前面。
(五)提升現代化治理水平。銀行的治理效能直接關系到履職的成效,要堅持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履職創新、制度創新,暢通渠道,優化供給,提升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一是加快推進政策性銀行立法。吸收借鑒國外政策性金融機構立法經驗,從立法層面明晰政策性銀行的資本約束、公司治理、風險控制等機制,明確政策性銀行的法律地位、權益和約束,為高效服務強國建設提供法律支撐,為政策性銀行依法經營、監管部門依法監管協調提供依據。二是持續深化政策性銀行改革。深入貫徹中央改革優化政策性金融決策部署,扎實推進分類分賬改革重點任務落實落地,進一步強化農發行職能定位,提高服務國家戰略和“三農”發展的質效。持續深化八項重點領域改革,全力推進信息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增強金融工作本領和風險應對能力,全力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六)加強服務強國建設的前瞻性研究。理論是實踐的先導與支撐。在服務強國建設中,要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強國、鄉村振興、金融強國的重要論述,黨和國家關于強國建設的重要決策部署,以及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支持策略,開展前瞻性研究。一要深化強國建設的政策研究。緊跟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密切關注國家出臺的強國建設重大政策,及時研究分析農發行的跟進策略,搶抓政策窗口期,找準農發行服務強國建設的業務著力點。二要深化服務強國建設的業務創新研究。聚焦強國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結合農發行建行30周年積累的辦行經驗與發展規律,借鑒境內外先進同業的好經驗好做法,找準農發行服務強國建設業務創新的突破口和增長點,深入研究如何提升服務強國建設的質效,以理論研究推動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