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既是農業政策性金融義不容辭的使命責任,也是自身創新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本文在分析農發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踐進程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新形勢、新使命、新任務,提出農發行要在長三角地區打造服務現代農業新樣板、探索服務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踐行服務共同富裕新使命、構架服務國家戰略政策新體系、搭建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推動長三角地區作為全行試驗田先行先試、先走一步,為農發行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蹚新路、開新局。
「關鍵詞」農業政策性金融?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近年來,農發行黨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職能定位,聚焦主責主業,全力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效。面臨新形勢、新使命、新任務,農發行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積極謀劃新思路、新舉措、新格局,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農發行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戰略支撐。
一、政策演進與邏輯分析
(一)政策演進
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正式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5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和華東地區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闡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202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進一步提出要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更好發揮引領示范作用。2024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工作,提出要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區域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發展能級,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二)理論邏輯
長三角一體化是區域一體化范疇的現實模板。區域一體化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圍內通過機制設計、制度創新打破行政壁壘,從要素市場、產品市場到經濟政策實現融合統一,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李蘭冰,2020)。長三角地區通過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衡量和促進更深層次的一體化,將一體化發展與高質量發展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增添內生動力,開拓廣闊空間。金融是支持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等眾多學者闡明了金融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顯著且深遠的正向影響。從影響機制來看,大致有兩條路徑:一是金融能夠推動區域內形成分工更加合理、結構更加優化的產業體系,從而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劉紅,2008;于斌斌,2017)。二是通過推動科技進步進而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科技進步是實現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Romer,1986),而金融對區域內科技進步具有重要支撐作用(解維敏和方紅星,2011;翟艷和蘇建軍,2011)。農業政策性銀行作為市場和政府的橋梁、戰略落地的工具、宏觀調控的手段、政策扶持的渠道、引導市場的標桿,服務國家戰略是職責所在、優勢所在。在黨中央對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賦予更高使命的背景下,政策性金融可以體現政府意志,根據國家政策導向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投入(白欽先和王偉,2004)。同時,更加重視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先導作用,與商業性金融相互補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共同打造功能完善的金融體系(諸博文和王一劍,2023)。
(三)現實印證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區域金融資源集聚,肩負著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戰略重任。農發行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在全力服務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中也實現了自身高質量發展。1.長三角地區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2023年,長三角三省一市GDP總量30.51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24.2%,上海、蘇州、杭州等9個城市邁入萬億俱樂部,全員勞動生產率位居全國前列,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極特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并實施5年多來,強勁活躍的增長極功能不斷鞏固提升,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提前布局,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建成,城鎮體系完備,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相對較小,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健全,實現區域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具有良好基礎。2.長三角地區是服務國家戰略和“三農”發展的重要支點。長三角地區位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區域戰略的交匯疊加區,同時也是我國農村改革最早、農業產業體系最全、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最強、城鄉一體化進程最快的地區之一,在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其中,上海作為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龍頭,承擔加快建設“五個中心”的重要使命。蘇浙皖則在推動共同富裕、城鄉融合發展中先行示范,深化“千萬工程”建設,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3.長三角地區是探索政策性金融創新發展的先行示范。近年來,農發行長三角三省一市分行在全行高質量發展和服務國家戰略中舉足輕重,且發揮著愈加突出的作用。履職能力強。長三角地區貸款余額、累放額、凈增額在全系統占比持續提升,貸款質量保持較好水平。管理基礎好。三省一市分行經營管理水平較高,客戶和項目儲備較為充足,發展有潛力、有條件、有空間、有需求,具備邁上更高水平發展階段的良好基礎。創新示范優。探索了諸如浙江強村共富貸、江蘇ROT+BOT特許經營、安徽“村落徽州”等模式,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二、支持成效及存在的問題
(一)農發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成效顯著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以來,農發行積極研究部署落實,接續出臺《關于支持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服務穩住經濟大盤支持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有關措施的通知》《關于更高水平服務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有關措施的意見》三個有針對性、梯度深化的政策文件,并連續召開服務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加強政策落實跟蹤督導,取得顯著成效。
1.支農力度不斷增強。農發行三省一市分行錨定長三角戰略重點,立足區域資源稟賦,聚焦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產業現代化、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等重點領域加大支持力度,強化“四個銀行”品牌建設,扎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2021-2023年,累放貸款1.52萬億元,2023年末貸款余額1.59萬億元,較年初凈增2377億元,占全行年度貸款凈增量的23%。一是全力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保供,助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支持江蘇、安徽主產區“保收儲”,服務上海、浙江主銷區“保供應”,實現產銷區“兩個輪子一起轉”。持續強化長江糧食通道中港口、碼頭建設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糧食調運配送能力。踐行大食物觀,大力支持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積極支持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打造長三角地區特色農產品品牌。2021年以來,累放糧棉油各類貸款3333億元,2023年末貸款余額1949億元。二是全力服務農業現代化,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發揮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投貸聯動作用,支持育種創新攻關和農機裝備全程全面升級,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支持長三角地區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有序推動產業跨區域銜接和生產要素合理配置。2021年以來,農業現代化貸款累放2418億元,2023年末貸款余額2507億元,較2020年末凈增1531億元。三是全力服務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支持長三角地區城鄉融合發展,助力基礎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向鄉村覆蓋。聚焦區域交通一體化,服務強農惠農高速公路建設,加大對“四好農村路”的支持力度。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服務農村人居環境改善。2021年以來,累放基礎設施貸款7220億元,2023年末貸款余額1.02萬億元,較2020年末凈增3619億元。四是全力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長三角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扎實推進長江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支持引江濟淮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助力增強長江流域防災減災能力。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推動跨界水體共保聯治。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全力支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和林業全產業鏈發展,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示范樣板。2023年末綠色貸款余額5173億元,較2020年末凈增3542億元。
2.發展質效穩步提升。近年來,農發行長三角三省一市分行在全行高質量發展和服務國家戰略中發揮著引領示范作用。一是經營效益穩中向好。2023年對公存款日均余額2799億元,較上年凈增147億元;合計實現FTP利潤141.7億元,占全國各省分行FTP利潤總額的22.5%;人均貸款累放、人均FTP利潤等人均貢獻指標在全國各省分行中處于領先水平。二是風險防控扎實有力。強化跨區域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協作,及時共享風險預警、化解、處置信息,共同維護區域信貸資產安全。2023年末長三角地區不良貸款率0.11%,低于全行平均水平。三是基礎管理不斷夯實。健全內控合規垂直管理機制,構建“不貳過”機制,持續推進“三合一”專員履職到位,強化源頭監督和全過程監督,合規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3.體制機制逐步健全。一是健全差異化政策體系。持續完善農發行支持鄉村振興和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領導小組工作機制,發揮好戰略謀劃、統籌協調作用。出臺一系列實施意見,逐步優化政策措施,強化信貸計劃等資源保障。二是構建落實國家戰略全周期機制。探索創建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區,鼓勵分行創新信貸支持模式、強化風險管控協作,在支持共同富裕、城鄉融合、綠色發展等方面先行先試,以示范試點評估為抓手開展戰略落地督導,確保戰略落實落地。三是優化服務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完善行內聯合貸款業務管理辦法,鼓勵分支機構積極運用行內聯合貸款模式,加大對重點優質客戶的金融服務,實行統一營銷、統一準入、統一管理,及時合理滿足跨省集團客戶差異化融資需求。
(二)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產品政策體系有待完善。隨著“三農”工作重心向鄉村振興歷史性轉移,尤其是針對長三角城鎮人口密集、消費市場發達、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健全、鄉村業態豐富等特點,農發行現有貸款產品體系和差異化政策體系與“三農”發展需求不匹配矛盾凸顯,尤其是在服務做好“五篇大文章”、新質生產力等新任務新要求方面還存在一定短板。
2.服務模式手段還需豐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往往帶有準公益性特征,在化解地方政府債務的背景下,政策性業務市場化運作的有效路徑仍需進一步探索。長三角地區隨著城鎮化率的提升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趨勢愈發顯現,新型農業業態不斷涌現,對發現、設計、組合、創造現金流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時,長三角金融市場競爭激烈,分支行客戶響應、綜合服務、創造價值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待提升。
3.工作協調機制尚待健全。業務發展推動落實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工作流程有待優化,工作成效還需提升。長三角三省一市分行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尚未形成,區域內分支機構在政策信息、項目營銷、模式創新、風險防控等交流合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鼓勵創新的容錯機制有待健全,現代化農業產業、現代農機裝備、種業卡脖子等戰略屬性強的領域缺乏風險容忍度。
三、工作思考
經過幾年的支持探索,農發行更高水平服務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展望未來,農發行要全面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堅守農業政策性金融職能定位,圍繞“五個新”全面發力,持續推動農發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為農發行創新轉型發展蹚新路。
(一)打造服務現代農業新樣板
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大力支持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打造各具專業優勢和資源稟賦特色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服務鄉村產業振興中占有重要席位。一是全力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圍繞服務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皖北、蘇北糧食主產區綜合優勢,積極支持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助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投貸聯動支持種業振興,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樹立大食物觀,守住城市“米袋子”,豐富“菜籃子”,積極創新服務都市農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二是全力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立足長三角資源稟賦優勢,因地制宜探索支持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聚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培育一批知名農特產品、綠色食品品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三是全力服務農業產業數智化建設。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農業智能裝備、科技賦能農業產業、區域科創平臺等重點領域加大支持力度,助力智慧農業和設施農業發展,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效提升。
(二)探索服務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
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積極探索支持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新模式。一是創新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聚焦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精準補短板、強弱項,通過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打捆打包,統籌構建多元化貸款償還渠道,實現項目收益自平衡與經營可持續,推動準公益性項目市場化運作。大力支持水利、交通設施和“三大工程”等,探索財務可持續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新模式。二是創新支持生態環境建設。圍繞加快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探索推進綠色權益擔保和指標交易支持農業農村綠色發展信貸模式,推動排污權、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權抵質押等貸款業務,助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持續擦亮“綠色銀行”品牌。三是創新支持試驗示范區建設。著力支持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浙江嘉湖片區等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推動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改革措施落地實施,總結推廣示范試點經驗,探索構建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架構下政策性銀行辦貸新機制。
(三)踐行服務共同富裕新使命
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推動產業興旺、農民增收,持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一是深度助力“千萬工程”。“千萬工程”既是“民心工程”,也是“共富工程”。要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支持力度,盤活生態資源、田園風光資源,助力“美麗鄉村+”農業、文化、教育、旅游等鄉村新業態創新發展,促進村集體收入增長,村民就業崗位增加。二是深度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完善貸款聯農帶農機制,持續壯大鄉村富民產業,大力支持鄉村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增加農民收益,增強已脫貧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內生發展動力。三是深度助力區域協調發展。以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為契機,率先實踐應用農發行支持促進共同富裕制度創新和政策支持的工作成果。加大對六安、安慶、麗水等大別山革命老區和浙西南革命老區相關地市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
(四)構架服務國家戰略政策新體系
結合新形勢、新任務,健全服務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推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取得新突破。一是著力構建差異化信貸政策體系。長三角三省一市分行風險管控和基礎管理水平普遍較高,要通過差異化政策鼓勵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在授權、授信、辦貸通道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專項政策,打通束縛高質量發展的堵點難點。二是著力構建差異化服務政策。堅持以客戶為中心,融智融資相結合,深化信貸、投資、結算等綜合性業務協同,創新設計多元化金融產品,加大資負聯動營銷,滿足長三角地區客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金融需求。三是著力構建差異化資源配置政策體系。建立與國家區域戰略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資源配置體系,加大對國家重大戰略的信貸、財務、人力等資源的傾斜。加強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強化專業人才引進與培養,深化科技賦能,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五)搭建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建立符合區域發展特點的新機制,持續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一是搭建完善融入國家一體化機制。總行加強對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國家部委的溝通匯報,長三角三省一市分行主動對接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及各省發改委等地方黨政,進一步深化銀政戰略合作,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二是搭建完善內部發展一體化機制。發揮好支持鄉村振興和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領導小組作用,建立問題直達和研究、分解、落實機制,快速解決業務發展難題。樹立“一盤棋”思想,建立健全長三角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定期召開服務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協調解決跨區域合作難點堵點問題。三是搭建完善鼓勵創新轉型容錯機制。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和協同配合,建立健全盡職免責機制,鼓勵支持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智慧農業等代表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領域,適度提升長三角地區產業類貸款風險容忍度。作為試驗田先行先試、先走一步,為農發行支持農業產業發展蹚出一條新路徑,闖出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李蘭冰.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邏輯框架與理論解釋[J].經濟學動態,2020(01):69-82.
[2]Goldsmith R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3]McKinnon R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3.
[4]Shaw E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5]劉紅.金融集聚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機制研究[D].同濟大學,2011.
[6]于斌斌.金融集聚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嗎:空間溢出的視角——基于中國城市動態空間面板模型的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7(02):12-23.
[7]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05): 1002-1037.86.
[8]翟艷,蘇建軍.金融集聚對研發投入的影響及空間差異[J].技術經濟,2011,30(09):26-31.
[9] 解維敏,方紅星.金融發展、融資約束與企業研發投入[J].金融研究,2011(05).
[10]白欽先,王偉.政策性金融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的“六大協調均衡”[J].金融研究,2004(07):14-22.
[11]諸博文,王一劍.中國特色政策性金融理論依據和發展定位再探討[J].海外投資與出口信貸,2023(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