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稻谷作為我國居民口糧的主要品種,國家一直十分重視稻谷供應保障和產業發展,在糧食生產、收購、儲備、調控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有效發揮了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確保播種面積和產量總體穩定。本文通過分析稻谷行業扶持政策發揮的作用和存在問題,提出稻谷行業政策優化以及農發行信貸支持建議。
「關鍵詞」稻谷?補貼政策?糧食信貸
稻谷是我國主糧品種之一,國家高度重視稻谷行業的穩定發展,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本文結合目前我國稻谷行業發展現狀,分析研究國家相關政策對行業發展的作用和存在問題。
一、稻谷供需情況分析
我國已有上萬年的稻作栽培歷史,是最古老的稻作國之一。稻種種類繁多,從我國情況來看,按播種期、生長期、熟期不同分為早、中、晚三大類。其中125天以內為早稻,125-150天為中稻,150天以上為晚稻;按粒形和粒質不同可分為秈稻和粳稻。稻谷加工包括初加工和深加工兩類。初加工主要是加工成大米,其中,大部分用于口糧直接使用,剩下進入深加工環節,包括米制品、食品和深加工制品加工等,主要為食醋、米線、湯圓、米糠油、粽子等。
(一)生產情況
1.全球稻谷生產情況分析
全球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以稻谷為主要糧食品種,雖然消費量很高,但貿易很不活躍,稻谷生產國基本以自給自足為主。全球稻谷總產量90%集中在亞洲,非洲和美洲各占約5%。
(1)種植面積及區域分析。全球稻谷播種面積整體呈波動增長態勢。從稻谷主要產成品大米收獲面積看,2022年,全球大米收獲面積同比有所下降。從生產區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亞洲,其中印度和中國收獲面積最高,排名3-5位的分別是泰國、印尼和孟加拉國。
(2)產量分析。全球稻谷產量近十年總體呈增加趨勢。其中,2022年全球稻谷產量同比下降1.6%。從大米產量看,產量最大的國家為中國,其次為印度,3-5位分別是孟加拉、印尼和越南。其中,單位面積產量呈波動增長態勢。從世界主要國家稻米單產看,美國最高,中國排第4位;印度、緬甸和泰國單產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很多。
2.國內稻谷生產情況分析
(1)種植面積及區域分析。我國稻米種植地域分布較廣,以南方地區為主。近十年來,全國稻谷播種面積穩定在4.4-4.6億畝,占全國糧食總播種面積1/4,其中又以占全國水稻播種面積2/3以上的中稻和晚稻為主。稻米播種面積整體呈現穩中略降態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稻谷總體呈供大于求的態勢,和其他糧食和經濟作物相比,種植收益率較低,農民積極性不高。二是國家為調劑各糧油品種供需余缺,重點鼓勵穩定玉米、大豆和油料作物等相對緊缺的品種生產。如黑龍江實行“穩糧擴豆”工程,湖南等地區鼓勵農戶改種油料作物。三是受城鄉居民飲食結構調整影響,大米直接需求下降,導致中晚稻播種面積持續下降。隨著城市居民對米粉等米制品和方便食品的需求量增加,湖南、江西等省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政策,鼓勵由原來的一季中晚稻改為“雙季稻”種植,促使早稻播種面積近幾年基本保持穩定。
(2)產量分析。全國稻谷單產量在470-475公斤/畝左右,近五年呈穩中略增態勢,總產穩定在21000-21300萬噸之間。2022年,受播種面積和單產下降影響,稻谷總產量有所下降,平均單產和總產量同比分別下降2.25公斤/畝和434.8萬噸。分省看,稻谷產量相對集中。黑龍江、湖南、江西、江蘇、湖北、安徽、四川、廣東、廣西、吉林10個省份在2022年度的產量合計占全國總產量的80%以上。
(二)需求情況
1.全球稻谷消費情況。近年來,全球大米消費量從2018年度的4.84億噸增長到2022年度的5.16億噸。從消費國家看,稻谷主產區國基本上也都是大米主要消費國。2022年,大米消費量排名前五名的國家分別為中國、印度、印尼、越南和菲律賓。預計2023年大米總消費量為5.2億噸,其中食用消費量同比增加,飼用消費量同比減少。
2.國內稻谷消費情況。我國大米消費總體呈增加態勢。但是,近年來隨著居民飲食結構改善,傳統的口糧消費持續下降,同時隨著玉米價格上漲,飼料替代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從口糧消費看,不同品種有所差異,其中早稻由于直接食用口感不佳,主要用途是加工米粉和其他米制品,但由于需要一定后熟期才適宜加工,因此米粉加工企業主要采購儲存2-3年的儲備輪換糧,當年產的圓粒稻多數由儲備企業收儲,少部分由米制品加工企業使用,還有少量用于飼料用糧。而長粒早稻一般供給廠礦、醫院、學校食堂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此部分需求逐年減少,價格也比較低。對于中晚稻來說,絕大部分都是用來加工大米,供應居民口糧。
(三)庫存情況
據美國農業部預測,2022-2023年度全球大米庫存創歷年來新高。2020年以前,隨著大米庫存的連年增長,全球大米庫存消費比也呈上升態勢,全球大米供大于求形勢明顯,供需形勢持續寬松。但從2021年開始,全球大米庫存呈下降趨勢,庫存消費比逐年下降。分國家看,中國和印度大米庫存明顯較多,合計占全球的81%。
(四)市場供需情況
1.全球稻谷市場供需平衡分析。全球稻米整體供需呈現供給過剩現象,但自2020年開始年度盈余隨消費量持續增加而開始減少,并在2022年度出現負增長,供給過剩問題有所緩和。
2.國內稻谷市場供需平衡分析。從我國大米供求關系看,近5年我國大米已逐步由明顯的供大于求向供求平衡轉變,對國外進口的依賴度有所提高。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2年進口量達到619萬噸,為近十年來進口量最高值。我國進口大米較多的國家有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老撾、印度等,這些國家的大米出口量近幾年都比較穩定,每年都在210-250萬噸的水平。但是,受疫情和俄烏沖突影響,各國更加重視糧食安全,紛紛采取限制糧食出口政策,特別是占全球大米出口量40%的印度,2023年8月宣布對大米征收20%的出口關稅,同時上調了印度香米的出口最低價,導致大米第二大出口國泰國的大米出口價格飆升。
(五)稻谷價格走勢分析
我國稻谷市場價格因存在最低收購價政策而較為平穩,大體圍繞最低收購價上下波動。大米價格走勢一般隨稻谷價格波動。截至2023年9月底,全國早秈稻平均收購價格為2865元/噸,晚秈稻平均收購價格為2892元/噸,粳稻平均收購價格為2995元/噸。
二、我國稻谷加工行業經營總體情況
(一)稻谷加工企業仍以大米加工為主
目前,我國稻谷加工企業主要以大米加工企業為主,截至2022年末,企業數量占全部稻谷加工企業的95%,其余為飼料用糧企業和工業用糧企業。大米加工后的成品以糙米或大米為主,加工出米率一般在60%-65%左右,副產品一般有米糠、稻殼、碎米、米胚等。以加工稻谷1000斤為例,可獲成品大米、稻殼、米糠、碎米分別為700斤、200斤、70斤和30斤。從近幾年發展趨勢看,飼料企業數量有所增加,而加工和工業用稻企業數量有所減少。
(二)產能過剩,傳統大米加工業經營困難
由于我國大米加工更多以傳統初加工大米為主,行業技術門檻不高,大米加工企業數量眾多但規模普遍偏小,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從加工企業開工率看,2018-2022年開工率逐年下降,其中2022年僅有五分之一的開工率。同時,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米加工企業平均出米率最高只有65%,存在加工過度的問題,在增加成本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浪費。目前優質大米產量在增加,加工利潤比較高。同時,品牌效益更為明顯,企業品牌大米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如中糧、益海嘉里等,這些廠家通過占有更多的市場來獲得更大的收益。
(三)大米精深加工行業利潤較高
傳統大米加工企業利潤較薄。如從調研的米粉加工企業來看,利潤明顯高于大米。有些企業加工早稻每斤毛利潤僅為0.07元。但通過大米的精深加工,其利潤可以明顯高于傳統大米加工企業,如湖南佳佳糧食購銷股份有限公司,其從原來的加工大米轉為米粉加工,早稻轉化率高達97%-98%,產成品銷售價格達到3元/斤以上,利潤率大幅提高。
三、我國對稻谷行業的扶持政策介紹
(一)生產扶持政策
我國為了鼓勵糧食生產,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出臺了一系列糧食生產補貼政策,但針對不同的糧食品種略有差異。對于稻谷行業,國家層面補貼主要包括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稻谷主產區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良種補貼、其他補貼。
(二)收儲政策
1.中央儲備政策。我國實行中央儲備糧油收儲政策。中央儲備糧,是指中央政府儲備的用于調節全國糧食供求總量,穩定糧食市場,以及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者其他突發事件等情況的糧食和食用油,糧權屬國務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動用。
2.地方儲備政策。我國地方儲備糧油收儲政策實行分級儲備、分級管理。各地按照國家下達的總量計劃落實地方儲備規模,糧權屬于同級政府。糧食品種以口糧為主,適當兼顧飼料用糧。
3.最低價政策及執行情況分析。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是糧食價格調控政策,目的是保護農民利益,保證市場糧食供應。對于稻谷品種,從2004年起,國家陸續在主產區啟動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預案。當市場糧價低于國家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時,國家委托符合一定資質條件的糧食企業,按國家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的糧食。從歷年來政策執行情況看,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在調控糧食市場價格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國內市場價格低迷時,托住了市場底,保護了種糧農民利益,確保糧食賣得出;在糧食市場價格過高的情況下,起到了引導市場價格、平抑糧價的作用。2003年稻谷受災情影響大幅減產,導致市場價格大幅上漲,較1997年上漲了約20%。而國家自2004年啟動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糧食價格始終保持穩定,成為保護農民利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在為市場糧價提供底部支撐、穩定農民種糧預期、確保穩產增產、維護糧價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來看,最低收購價政策也存在很多問題。如,扭曲市場價格,難以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糧食庫存高企,造成資源浪費;與國際規則不適應,超出了黃箱政策補貼水平。
4.地方調控政策。地方調控糧是指地方人民政府為解決當地“賣糧難”,穩定區域糧食市場,保障本地糧油供應,采取除政府儲備以外的調控措施形成的政策性庫存。
四、稻谷行業政策優化及農發行信貸支持建議
(一)繼續維持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總體要求,稻谷作為我國居民最主要的口糧品種之一,保障稻谷生產、穩定市場價格至關重要。總體看,國家自實行稻谷最低收購價收儲制度以來,在解決農民收購問題,維護稻谷市場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建議繼續執行托市收購政策。對于收儲價格,既要符合國家宏觀調控需要,也要結合國內外糧食市場形勢綜合確定。目前來看,稻谷最低收購價明顯低于市場價格,由于與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相比收益較低,更明顯低于其它經濟作物,農民種植稻谷積極性有所下降。因此,為了維持稻谷產量,切實提高農民收益,建議可適當上調稻谷最低收購價格。
(二)繼續執行好中央和地方儲備收儲政策
中央和地方儲備對于調節全國稻谷供求總量、穩定市場、應對重大災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歷史經驗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保持一定數量的主要糧食品種儲備至關重要,這是在面對戰爭、自然災害等突發狀況時最重要的物資。在疫情期間,各級儲備就為保障糧食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穩定稻谷儲備規模,繼續執行好稻谷儲備及輪換工作很有必要。
(三)優化對市場化企業支持策略
目前來看,農發行在對稻谷市場化企業的支持方面還明顯不足,貸款投放量和企業數量都較少。但是,考慮到稻谷市場化企業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建議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積極穩妥進行支持:一是充分發揮信用保證基金作用。引導稻谷市場化企業積極參與信用保證基金模式,對于納入基金范圍的企業積極支持。二是加大創新模式支持力度。通過供應鏈金融、“競拍貸”“保值貸”等創新模式進行支持,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三是加大對深加工企業支持力度。目前稻谷初加工產能已經過剩,盈利水平比較低,但稻谷深加工行業發展空間還很大,盈利能力也明顯高于初加工。建議對大米精深加工企業,在落實擔保措施的前提下加大支持力度。四是支持優質企業整合資源。目前很多大型優質大米加工企業采取兼并重組等方式,整合中小型米廠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保障原材料供應,提高加工產能,降低生產成本,豐富產品種類。五是搭建產銷對接平臺。盡快研發上線產銷對接平臺,積極運用平臺撮合交易,支持真實貿易背景下稻谷貿易,促進形成稻谷大市場、大流通。
(四)加大數字化轉型力度
在小微智貸和新一代信貸系統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糧棉油數字化轉型,積極搭建和推廣糧食數字化信貸應用場景,開發運用“競拍貸”、“遼糧標準e倉單”線上融資、小微智貸“北大荒場景”資金供應鏈訂單“種植貸”等模式的線上辦貸,提高數字化辦貸水平。探索在新一代信貸管理系統中研發中儲糧自動化辦貸模塊,進一步提升政策性糧油貸款辦貸效率。
(五)積極支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重點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土地整治項目,有效改善稻谷生產基礎設施。積極支持種業振興,加大對優質稻育種、生產、收購、流通等環節的支持,引導優質稻占比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