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副行長徐一丁
中國最成功的經驗則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整合政府和社會的力量,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手段,將財力向民生保障和扶貧脫貧等領域傾斜,促進公共資源分配均等化,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問:您認為 2022 年在包容發展領域的“熱詞”或“關鍵詞”是什么?
徐一丁:增長。中國提出5.5%的增長目標,意味著將經濟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放在突出位置,增長成為“穩”和“進”的重要體現。
分配。需要積極應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完善初次分配制度,發揮好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調節作用,實現共同富裕。
民生。受新冠疫情反復和地區沖突加劇的沖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民生問題突出,需要圍繞保供穩價、保就業等目標,暢通經濟循環,兜牢民生底線。
實體經濟。通過“積極+穩健”宏觀政策的呵護,以及科技創新、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等的推動,實體經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糧食安全。當前國際糧食價格上漲、供應受阻,世界糧食計劃署已將今年定義為災難性的饑餓之年。
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問:疫情下全球財富越來越向金字塔尖集聚,導致社會大撕裂。應如何應對愈演愈激烈的收入不平等和貧富差距,需要哪些新智慧與新路徑?
徐一丁:關于第一個問題,破解收入不平等、縮小貧富差距是世界性的難題,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也是我們黨人民立場的重要體現。政策性金融是解決貧富差距的重要手段。作為農業政策性銀行,農發行全力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支持鄉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通過定點扶貧、愛心幫扶,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入困難地區和弱勢群體,增強農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關于第二個問題,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通過稅收調控約束資本回報,一定程度抑制了貧富差距的擴大。而中國最成功的經驗則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整合政府和社會的力量,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手段,將財力向民生保障和扶貧脫貧等領域傾斜,促進公共資源分配均等化,為貧困人口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在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農發行金融扶貧主力先鋒模范作用發揮明顯: 一方面聚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需求,創新政策、產品和模式,對市場發育滯后的地區逆向配置金融資源,增強貧困人口“造血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產業幫扶、公益捐贈、專項培訓力度,支持“萬企幫萬村”行動,引導東部企業與西部貧困地區共建產業園區,積極探索“政策性金融+公益”新模式,引導財富向上向善。
問:中國在實現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哪些可以在亞洲推廣?
徐一丁:堅持精準扶貧方略,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是重要的手段,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中國精準扶貧體系回答了“誰來扶、扶持誰、如何扶、怎么退”的問題,有效激發貧困人口脫貧的內生動力,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脫貧攻堅。
農業政策性銀行扶貧是中國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作為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協同運作的橋梁和紐帶,構建全行全力全程扶貧工作格局,堅持精準扶貧,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資源,為商業金融和社會資金介入建立市場信用,積極發揮了金融扶貧先鋒主力模范作用,累計投放精準扶貧貸款2.32萬億元,占金融機構累計投放總額的四分之一,2020年末扶貧貸款余額1.5萬億元,居金融機構首位,連續5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了貧困治理的“中國方案”。(中國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