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不橈”出自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君子獨處守正,不橈眾枉。”顏師古注:“橈,屈也,不為眾曲而自屈也。”成語的意思是:處理事情公平正直,不屈從,不講情面,強調不因外界壓力而違背原則。
不橈者,胸懷正氣、以公行事,故能正道直行,面對權勢亦不折節、不屈服。東漢董宣在擔任洛陽縣令期間,湖陽公主的奴仆白天公然行兇殺人,他親自率領衙役在洛陽街頭圍車搜出罪犯,歷數罪行,將其就地正法。如此正義凜然、不講情面,京師豪族貴戚莫不畏之。正所謂“守正為心,疾惡不懼”,為官者堅守正直之心,就能做到秉公執法,敢同各種不良現象、奸邪小人作斗爭,擔負起自身的責任。
不橈者,心有所戒、行不偏移,故能持正守廉,面對誘惑亦不動搖、不屈從。明代監察御史吳訥在巡視貴州返京途中,當地土司想贈送他黃金百兩,以求多多美言,一直追著送到夔州。吳訥面對禮盒,沒有啟封即退回,并在上面題詩一首:“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若有贓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間。”意思是說,我本輕裝簡行,前方水急灘險,豈肯收你分毫。如果我有貪贓之物,哪怕拿了點土特產,就讓我沉在江中。寥寥數語,擲地有聲,盡顯剛正不阿之品格。
守正不橈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氣節,面對壓力和誘惑,有人始終不卑不亢、剛毅不屈,而有人卻卑躬屈膝、奴顏媚骨。宋人楊萬里,平生廉介正直。當朝權臣韓侂胄修筑了一座南園,囑托楊萬里寫一篇《南園記》,并許之以高官厚祿。楊萬里非常鄙視韓侂胄的行徑,斬釘截鐵地說:“官可棄,記不可作也。”與楊萬里寧折不彎的骨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朝代許及之巴結權勢的丑態。一次,韓侂胄過生日,許及之來晚了,竟然從狗洞中爬入。后又向韓侂胄哭訴自己久不升官,最后竟然屈膝下跪,磕了幾個響頭才起身。如此情狀,被后人譏諷為“屈膝執政”。
南唐徐鍇有言:“正者,守一以止也。”守正不橈是一種定力,堅守正道走到底,不為利害所動、不為私心所俘,始終如一、矢志不渝。大革命時期,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張佐臣、候補委員楊培森在開會時被捕。入獄后,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二人毫不屈服,視死如歸。張佐臣對難友說:“革命是會勝利的,你一定要堅持下去。”楊培森盡管意識到他們可能馬上會被殺害,但絲毫沒有畏懼與退縮。他說:“我們既被捕,只有死而已,諸同志宜各努力奮斗。”二人就義時,神態自若,仍高唱《國際歌》。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黨員干部當正心明道、持節不橈,不為私所惑、不為邪所媚,不斷增強對歪風邪氣的免疫力、抵抗力。在各種誘惑面前,既要“眼里識得破”,又要“肚里忍得過”,不斷強化自我約束、自我鍛造,煉就“金剛不壞之身”,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譚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