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里是中國》有感
總行辦公室 趙金言
人們常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我卻覺得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土地每時每刻都動人心魄。從小我的夢想不是環游世界,而是走遍中國,希望能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二十多年過去,尚未踏足的省份已漸漸縮減至個位數,但走過的地方越多,越覺得走遍中國是個無比宏大的理想,每座山川每條河流,甚至每個鄉鎮和村莊都有其獨特的風韻。
《這里是中國》一書賦予我全新的觀察視角。全書從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大格局著眼,依次介紹第一級到第三級階梯,引導讀者欣賞從荒原到人間的地理環境變化,體會人與土地的相互作用。現今中國的地理格局與一次大碰撞息息相關,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引發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從而誕生了地球上最高、最年輕的高原——有著“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進而影響到中國的地貌、氣候、水系和生命等等。煙雨江南,大漠西北和氣候高寒的青藏高原組成了中國的三大自然區,即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而中國的經濟社會格局則在無數次不同民族與不同國家的碰撞交融中演化至今。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情況又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貌。
中國這個稱謂對我而言是個很大的概念。橫向空間上,它代表著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包含著森林、海洋、平原、高原、山地等多種地表形態。縱向時間上,它蘊含著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從神州、華夏、九州演化為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56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不斷交融,共同組成了生機勃勃的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地理愛好者,我常常慶幸自己出生在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這里地貌多樣,氣象萬千,有著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千山暮雪、海上明月。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綿長,前人的遺跡遍布中華大地,六朝古都風韻雅致,穿梭在高樓大廈與紅墻碧瓦之間,時刻能感受到歷史與現實的交錯。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遺產形成了多元包容的大國文化,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每次乘坐飛機,我都舍不得閉眼休息,因為從空中俯看壯美山河的分分秒秒都彌足珍貴。我經常對照著實時航線圖,透過舷窗在大地上尋找相應的地標。在萬米的高空中,我見過浩瀚云海白茫茫一片恰似極地冰雪,九曲十八彎的黃河在寧夏沙坡頭拐出290度大彎,見過巍巍太行山脊上風機群迎風旋轉,黃土高原上一座座峁墚相連溝壑縱橫。在空中,我曾用手機記錄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初建成的“鳳凰展翅”,航站樓金屬外立面在陽光下閃耀著璀璨光芒。也曾在夜班飛機上拍到過城市群的璀璨燈火,它們在深邃的夜空里投射出一片片明亮又溫暖的光斑。美國地理學家葛德石曾說,“中國景觀上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土壤,也不是植物或氣候,而是人民。”每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都在參與和塑造著這片家園。從防風固沙,防汛抗旱,到脫貧攻堅,綠色發展,一代又一代人懷著對祖國的深沉熱愛,幾十年如一日埋頭苦干,在各自的崗位上無私奉獻,于是有了塞罕壩的荒原變林海,有了南水北調的水盡其用,地盡其利。
我和土地有種特別的緣分。我的父母都是當年從農村考出來的大學生,他們對農村和土地的感情隨著對往事的一遍遍講述在我的記憶里悄悄扎下了根。記得兒時跟父母回農村老家,那時雖還不能理解國定貧困縣的含義,但黃土和泥磚背后的貧瘠都讓我感到沉重,當然,也有些事物令我覺得新奇和向往。清晨,沿著河堤走過沾著露水的麥田,空氣中都是潮濕的味道。白天,村里曬太陽的老人們樸實熱情,見到陌生的面孔總會笑意盈盈地聊上幾句。我也曾對城市里難得一見的動物們充滿好奇,小時候曾經抱著老母雞,把一只羊追得滿巷子跑。夜晚,村里漆黑一片,我坐著板凳在院子里看到過記憶中最璀璨的星空,這些都成為了珍貴的記憶。我愛質樸厚重的農村,它為人們的鄉愁提供了寄所和慰藉。后來,村子里漸漸通了柏油路,有了路燈,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老家人民的生活切切實實地變好了,我是這些變革的見證者,更希望長大后能夠成為家鄉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為像老家一樣的鄉村帶去活力。在國外讀研究生時,我所就讀的院系有著全球頂尖的農業經濟學科。畢業后,我最終成為了國內唯一一家農業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一員,從事這份與農業、糧食和土地緊密相連的工作,讓我覺得格外踏實與安心。
一個人與周圍的環境能夠建立起怎樣的聯系,僅僅只是從環境中獲取生活所需的物質與能量么?答案似乎并不是這樣。索南達杰為了保護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犧牲了寶貴的生命,在他的心目中,有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東西。焦裕祿為了蘭考投入了自己生前全部心血,在他的心目中,有比官職升遷更重要的使命。他們來自這片土地,又用實際行動守護著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更多生命。
入職農發行以來,支農為國,立行為民的使命始終縈繞在我心頭。農發行人的出差調研,總是前往最艱苦偏遠的地區。我曾經隨同領導同事們前往湖南湘西、四川涼山、河北阜平、甘肅定西等地開展調查研究,在五六個小時盤山路的顛簸中體驗到扶貧干部和一線業務經理們的堅守與情懷,感受到運用專業知識助力脫貧的巨大成就感。以農發行人的視角重新去看祖國大地,便覺得廣闊天地大有可為,辛苦奮斗也有了意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行上下牢記初心使命,在抗疫保供,脫貧攻堅,確保春耕備耕資金供應,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方面發揮了“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的重要作用。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局勢變化影響,黨中央提出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國務院及時出臺穩住經濟大盤一攬子政策措施,對政策性金融委以重任。面對新的工作任務,農發行主動提高站位,全行上下團結一心,協同作戰,高質高效推進農發行基礎設施基金設立、兩次增項、三批次集中投放,重點投向交通、能源、城鄉冷鏈、重大物流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等領域。農發行因農而生,伴農成長,在服務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長江大保護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城鄉融合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進程中都留下了奮斗的足跡,以實干實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世界上本沒有中國,是中國人創造了中國。正如《這里是中國》書中所寫,“這就是中國,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這里是中國,是我們愿意傾其所有為之奮斗的家園熱土,讓我們每個個體都樹立起主人翁意識,使涓涓細流匯成江海,懷揣深沉熱愛,凝聚起移山刻石的力量,去創建更加美好的家園,守護好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